检察建议助推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梁辉珍 吕琳娴
2025-04-24 09:48: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关键方式,在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针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类问题精准发力,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
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法治化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检察建议能够督促行政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纠正违法行政行为,完善行政管理制度。比如:安全生产领域,针对职能部门对辖区居民小区消防设施维护等监管不力问题,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整改消防安全隐患,形成消防安全维护政府负责、社会力量协同治理局面。通过检察建议,为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外部监督和约束,促进了法治政府建设。
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对大量案件的分析,检察机关能够发现违法犯罪的规律和趋势,以及背后存在的社会治理漏洞。针对这些问题制发检察建议,能够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完善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比如: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检察机关发现学校法治教育、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问题后,向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检察建议,加强法治教育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有效减少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针对案件中暴露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和纠纷,向相关单位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矛盾的实质性化解。比如:民事生效裁判监督,积极履行监督职责,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对判决事实认定不清楚、证据真伪不明确的案件,通过询问当事人、实地勘察等方式,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精准打击当事人伪造证据、妨碍司法活动行为,极大提升司法公信力。
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问题
质量有待提高。面对一系列相似案件时,忽视对共性问题的深度挖掘与总结,仅将目光聚焦于单个案件的具体情节和处理结果。这种局限性使得在制发建议时,多是针对个案的特殊情况制定,缺乏从类案角度进行宏观把控和系统性思考,进而无法达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
跟踪落实不到位。对检察建议后续跟踪重视不足,缺乏完善的跟踪机制。发出建议后,没有及时跟进被建议单位的整改工作,不能及时发现整改中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对于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督促手段,致使个别检察建议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监督效果。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共享不及时,在涉及多个部门的复杂问题上,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缺乏统一协调,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难以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阻碍了检察建议的有效落实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检察建议助推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现实路径
优化办案资源配置,提升类案归纳能力。合理分配办案任务,通过增加人员配备、引入专业辅助人员等方式,缓解基层检察院办案压力。建立办案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提升调研分析能力,确保在制发检察建议时能深入剖析问题。同时,设立类案研究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相似案件,挖掘共性问题,形成系统性治理建议,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完善跟踪落实机制,强化监督问责。构建从检察建议发出到整改完成的全流程跟踪体系,指定专人负责跟进被建议单位的整改工作。定期与被建议单位沟通,及时掌握整改困难并提供必要协助。对于不落实或落实不力的情况,及时向上级院报备,同时将检察建议抄送至行政机关上级部门,督促其履行职责,确保检察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在制发检察建议前,加强与被建议单位的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其意见和建议,确保建议内容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搭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明确各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联合工作会议制度,针对复杂问题共同协商解决,形成协同治理的强大合力。
创新宣传方式,提高社会认知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渠道宣传检察建议的作用、制发流程和典型案例。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如法律知识讲座、社区普法宣传等,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广泛收集民意民智。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举报违法违规行为,为检察建议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提升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
检察机关将持续探索与实践,让检察建议在社会治理中精准发力,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检察建议将成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有力助推器,为构建法治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梁辉珍 吕琳娴)
- 标签:
- 检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