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清淮街道“五基四化”绘就高效能治理新画卷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杜福建 刘佩 张歆楠
2025-09-12 09:59:47
□杜福建 刘佩 张歆楠
网格员指尖轻点汇集基层居民诉求,金牌调解员用乡音化干戈为玉帛,智慧监控守护背街小巷平安,社区工作者温情服务暖了百姓心头……这一幕幕温馨场景,正是桐柏县清淮街道深化党建引领优化基层治理的生动诠释。
清淮街道党工委书记胡付林表示,近年来,桐柏县清淮街道紧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主线,通过强组织、建队伍、创机制、织网格、融平台“五基”工程,推动社会治理阔步迈向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四化”目标,一幅组织有力、治理有效、服务有温、和谐有序的新时代“清淮画卷”,正在桐柏革命老区大地上绚丽铺展。
织密组织体系,延伸红色根系。构建党建三级“主轴”,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将党的组织“根系”精准扎进171个社会基础网格,实现“楼院有组织、楼道见党员”,确保党的声音一传到底。拓展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以下简称“‘两新’组织”)覆盖范围,靶向攻坚建成10个“两新”功能性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驻点,引导其深度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盘活城管服务站、物业用房、闲置地块等资源,建成“社区邻里餐厅”“网格党群服务点”等亲民化服务阵地,使其成为网格治理的“前沿哨所”、矛盾调解的“暖心驿站”、居民议事的“阳光客厅”和党群互动的“温馨家园”。
锻造硬核队伍,建强治理中坚。充盈社区服务后备力量,建立社区优秀人才库,通过跟踪管理、定期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培育了28名后备干部,确保基层治理“人才活水”长流不息。优化社区服务队伍结构,打破藩篱,公开选聘12名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招录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专职社工33名。目前,社区干部平均年龄降至40岁,高学历占比提升至85%,队伍结构显著优化,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步跃升。严格按标准配强171个网格服务力量,公开招聘选拔高素质网格员,薪酬纳入县财政保障体系,加强专业培训,激励大家考取社工证,提升职业化水平。
健全联动机制,激活治理动能。建立“党建+全科网格+人大代表‘双员’(民情联络员和政务协调员)服务+政协委员工作室”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在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整合力量,凝聚合力,推动街道信访、治安等案件数量同比下降23%以上。创新开展“千名党员联万户”活动,组织在职党员包联居民户、下沉网格,积极参与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调解等社会治理工作,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深入推进“党建+物业”协商议事机制,定期组织党员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相关职能部门成员召开联席会议,聚焦停车难、环境脏乱等小区治理痛点精准发力,力求取得实效。
科学划分网格,夯实治理责任。综合考虑小区规模、人口密度、管理难度等因素,按照500—1000人标准,将辖区科学划分为171个基础网格单元,实现“多网合一、一格多能”,消除社会管理盲区。建立“街道—社区—小区”三级网格体系,实行双网格长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一级网格(街道)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二级网格(社区)由街道包联领导与社区党支部书记共同负责;三级网格(小区)由机关下沉干部和社区包片干部担任。严格落实网格员“定人定岗定责”制度,明确信息采集、矛盾调解、应急介入、困难帮扶等核心职责,建立“日常巡查+重点走访+信息采集+快速响应”工作机制,确保网格治理高质高效。
整合治理资源,科技助力服务。高标准建设街道综治中心,整合12个部门力量集中办公,实现矛盾“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深化多元调解,构建“1+4+14+171”金字塔形调解平台(1个中心+4个片区调解室+14个社区调解室+171个网格站点),今年以来,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102起,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融合三大科技信息平台,实现对12.3万常住人口精准管理。治理体系接入“雪亮工程”、高空瞭望、AI监控,消除盲区;推广人脸、车牌识别技术,为特殊群体安装一键呼叫设备,智能守护安全;推行“智慧门牌”,为房屋赋予“二维码身份证”,群众扫码即可享受政策咨询、办事预约等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 标签:
- 桐柏县清淮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