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监督网 严管微权力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金京艺 宣豫
2025-08-06 11:10:26
□本报记者 金京艺 本报通讯员 宣豫
“以前大伙儿总嘀咕村里的钱花哪了,现在点开手机,每一分钱都清清楚楚。”8月4日,长垣市丁栾镇官路西村村民崔大爷指着阳光村务平台上的收支明细,向前来调研的纪委监委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
这一幕,正是河南以监督之力深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政治监督重点,通过靶向监督、系统治理、数字赋能,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糊涂账变为明白账,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廉动力”。
刀刃向内:
给乡村全面振兴算明白账
集体土地承包费“睡大觉”、村办企业收益“打水漂”、工程项目“暗箱操作”……一个时期以来,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因监管薄弱,成为基层矛盾的导火索。
“根治顽疾,必先摸清家底。”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不仅督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清产核资,全面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家底,还通过“纪检监察+农业农村+审计”联动,对村集体资金账目、固定资产、土地资源等开展拉网式排查。
省农业农村厅成立6个省级工作指导组赴各地指导资产清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限期整改。安阳市龙安区纪委监委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三清三建”专项工作,对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面清查,分类登记造册。
“在日常监督和督导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经济合同要素不齐全、决策程序不规范、签订主体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是影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主要因素。”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以规范集体经济合同为切入口,推动整改未经民主程序审议、未签订书面合同、未及时缴纳合同约定价款等问题。截至目前,全省共查处相关问题6042个,党纪政务处分4192人。
科技亮剑:
小微权力戴上金箍
“刘某某违规领取的耕地补贴6700元已全部追缴!”鄢陵县纪检监察机关的一条整改通报,揭开了科技监督的威力。
该县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马栏镇老庄社区刘某某承包的集体土地,连续多年违规领取耕地补贴。纪检监察机关查清事实后,要求刘某某退回全部违规所得,并督促村“两委”自查自纠,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及时公开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数字化浪潮下,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督”模式,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线下走向线上。
在焦作,纪检监察机关联合有关部门搭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产权交易平台,盘活集体资产、促进集体增收,有效遏制农村小微权力腐败。在济源示范区,纪检监察机关发挥数字监督作用,建立涉农惠民补贴等民生资金监督模型,快速查处违规分配民生资金等风腐问题。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平台,将33个村(社区)的信息联通入网,推动监管端口前移。
“数字赋能不仅提高了监督效率,更让群众成为监督的主体。”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信息化手段打造的指尖监督模式,让每一分集体资金、每一处集体资产、每一寸集体资源都晒在阳光下。
制度破题:
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省级层面出台《河南省农村集体财产管理办法(试行)》等,加快推进洛阳市、中牟县等3市4县(市)国家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规范化试点建设,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中牟县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红黄蓝”预警机制,通过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动态监测和分级处置,有效防范基层微腐败风险;南乐县建立村干部任期审计清单,推动村级财务监管由事后查处向全程防控转变;卢氏县建立“1155”监管工作法(组建一专班、开发一平台、压实五方责任、管好五本账),并推广到全县19个乡镇232个村、39个社区,有效破解“三资”监管难题,全县村组集体收入、支出账目规范,产权清晰、核资精准,“三资”运营安全、充满活力……
在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我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新县田铺乡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集群,带动一批村民增收致富;临颍县整合零散集体土地发展辣椒产业,带动相关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增长……
“管好‘三资’就是护住乡村振兴的命脉。”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将坚持查、改、治一体发力,不断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以铁的纪律、严的作风护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集体家底真正成为群众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
- 标签:
- 长垣市丁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