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蕊芳华满城韵——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综述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王以震

2025-05-01 11:48:22

  四月的洛阳,是牡丹的天下,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是对牡丹“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的偏爱。何人不爱牡丹花?

  4月1日至4月15日,“花YOUNG洛阳城”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如约盛放,将一朵花的绽放升华为一座城的狂欢。这场四月的文旅盛宴,让牡丹从枝头开到市民游客的心头,书写了洛阳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九洲池国风演出现场。

  线上开幕 全网共赏“一花开古城动”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开幕盛事拉开了帷幕,宛如一朵娇艳的牡丹在网络世界绚烂绽放,引得全网目光聚焦于千年古城——洛阳。这场以“一花开古城动”为主题的线上开幕式,以其颠覆性创意,巧妙地实现了从传统赏花模式到全城互动碰好运的精彩创新。

  “开车、开锅、开心、开灯、开花”——这场以“开”为核心的线上开幕式,通过10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短短45分钟里,打破了时空界限,以“烟火万象”“迎宾盛启”“牡丹狂欢”三大篇章,展现洛阳“古今辉映”的城市气质。全城地标如龙门石窟、应天门、九洲池等化身打卡点,结合灯光秀、花瓣雨、蹦唐迪等互动形式,让网友直呼“云游也能身临其境”。

  以赏花为主线,以全民共享为目标,以促进消费为目的,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本届牡丹文化节围绕牡丹、汉服、音乐、户外、消费,积极策划、着力打造一批体验感好、互动性强、利于传播的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洛阳城市吸引力、影响力。

夜间,汉服演员在九洲池御道进行国风表演。

  在洛邑古城,一场别具匠心的“牡丹奇妙游”活动悄然上演。将牡丹文化具象化为魏紫、姚黄等八位“牡丹仙君”,身着特色服饰与游客互动;机甲门神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吸引年轻人争相合影;“进士及第”巡游,状元骑马、榜眼探花相随,吸引无数考生“蹭考运”。

  河洛飞花牡丹市集集结非遗手作、牡丹美食、文创潮玩,摊主清一色汉服装扮,游客边逛边拍,随手出片;遍布洛阳市的“全城碰好运”寻宝游戏串联42个点位,送出亿元消费券,年轻人手持攻略地图,解锁隐藏福利,直呼“比剧本杀还上头”。

  当夜幕笼罩大地,洛阳的夜晚更是展现出了别样的魅力。九大夜间消费片区各显神通:龙门古街的“灯映石窟”光影秀、应天门的3D投影唐宫夜宴……游客们纷纷赞叹:“洛阳的夜比白天更懂浪漫。”据统计,夜间消费占比超六成,充分彰显了这座城市夜间经济的蓬勃活力。

  10项主题活动、35项联动活动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构成了这场沉浸式体验的“花YOUNG洛阳城”盛宴。同时,各县区及有关单位围绕“花YOUNG汉服、花YOUNG音乐、花YOUNG非遗、花YOUNG山水”四个板块精心策划联动活动,积极打造赏花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让洛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隋唐洛阳城明堂景点上演国风演艺《忆唐》。

  科技护花 大风中逆行者护花无恙

  4月12日至13日,恰逢周末时光,本应是牡丹文化节最为火爆、热闹非凡的几天,然而,天公不作美,大风天气悄然来袭。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牡丹争奇斗艳、吸引无数目光的黄金时期,可今年这大风,真让人揪心啊。”中国国花园高级工程师邵安领,一位从事牡丹养护、研究长达30余年的资深专家,对牡丹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好在有整座城市的悉心关爱,有‘护花使者’们的精心呵护,更有鲜花自身顽强的坚毅,牡丹终究无恙。”

  科技护花,花期预报与应急响应。面对大风天气,洛阳启动护花行动:气象部门精准预测花期,园艺师采用防风支架、覆膜等技术加固名贵品种;景区实时监测人流,通过绿波带疏导交通,增设临时停车场,确保游客“不堵心”。

  4月14日,了不起的洛阳城——大型赏花系列直播活动在中国国花园举行,园内花海实景验证了护花效果。邵安领坦言:“防风措施有效,影响较小。园区通过搭建600米的挡风屏障,有效减少了大风对牡丹的影响,依然呈现连片牡丹花海。”

  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国家牡丹园等,在大风之后纷纷发出赏花邀请,共赏国色芳华。

龙门古街牡丹市集引游客打卡。

  一朵花添香一座活力城,因其雍容,更因其风骨。在了不起的洛阳城——大型赏花系列直播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建京盛赞:“洛阳牡丹经历狂风依然挺拔,爱其华美、敬其气节。”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一场牡丹盛会,不仅有抵御狂风的护花使者的努力,更有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盛宴。

  服务升级,从“绿波带”到“汉服友好城市”:地铁运营延长至23:00,志愿者化身牡丹使者提供双语导览;汉服租赁店推出“妆造一条龙”,连卖烤串的大叔都能用洛阳话教你摆古风pose。网友调侃:“在洛阳穿汉服,比穿牛仔裤还自在!”

  “Z世代周游记”吸引年轻游客用短视频记录花式赏花: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穿汉服跳街舞,在牡丹阁参与“神都幻面计划”蹦迪,甚至跟着外国网红“无名”学中医把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牡丹文化破圈生长。

  银发族的“花样年华”:老年摄影团蹲守清晨第一缕阳光下的牡丹;社区组织牡丹诗词会,阿姨们身着旗袍吟诵《洛神赋》。文旅部门还推出无障碍赏花路线,让四海游客近距离欣赏“花王”姚黄的雍容。

身着汉服的演员在应天门景区进行国风表演。

  创新前行 一朵花“链”起一条产业

  洛阳,这座被誉为中国牡丹之乡的千年古都,承载着悠久的牡丹种植历史,孕育着丰富的牡丹资源。如何让一朵花“链”起一条产业,激发一座城的活力?洛阳在持续的探索和创新中前行。

  今年3月,洛阳市召开相关会议,明确提出,牡丹产业是新文旅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洛阳市将围绕牡丹花都、北国花城建设,持续推动牡丹产业振兴。

  ——完成国家林草植物新品种洛阳测试站建设与验收工作,支持开展“牡丹组培”等卡脖子技术科研攻关,加快选育牡丹优良品种。

  ——稳步扩大牡丹种植面积,做大牡丹盆花、鲜切花生产,在去年实现盆花90万盆、鲜切花2750万枝产销规模基础上,实现产业规模新跃升。

  ——做好“洛阳牡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支持牡丹企业在一线城市建园、办展、建基地,提升洛阳牡丹知名度。

  当下在洛阳,牡丹入馔、入饮、入妆;牡丹下乡,扮靓河洛乡村,搞活乡村经济;牡丹触网,牡丹盆花、鲜切花云端下单,走向千家万户。

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景区牡丹盛放。

  截至目前,洛阳市牡丹产业涵盖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和其他功能性食品等,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洛阳优质鲜切花首次打入全球最大花拍市场——荷兰埃阿尔斯梅尔。

  牡丹IP,从鲜花饼到数字藏品,牡丹不再只是观赏品:牡丹精油面膜成为网络爆款;龙门石窟推出“牡丹守护神”数字藏品,年轻人为抢购定好闹钟。“一朵花养活一条产业链”的愿景正在实现。洛阳牡丹,从一朵只能看的花,到一杯可以喝的茶,再到化妆品,牡丹产品在链条化、多样化延伸中不断推陈出新。

  牡丹开处,皆是人间美好。从单纯的“赏花经济”到如今追求“花城共生”的和谐发展模式,第42届洛阳牡丹文化节用创新的实践有力证明:传统文化并非需要正襟危坐地传承,城市IP也不必高高在上。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正以一朵花为纽带,用心书写着“全民共享、万物生长”的城市崭新篇章,让洛阳的故事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王以震 图片由隋唐洛阳城景区、龙门旅游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