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淅川第一届商圣范蠡文化节收官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马华中 龚耀林 杨振辉
2023-10-31 14:06:44
中国·淅川第一届商圣范蠡文化节。
□马华中 龚耀林 杨振辉
“10月15日至20日,中国·淅川第一届商圣范蠡文化节在商圣范蠡故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淅川举行,沐着秋光,四海宾朋携手相聚,共襄盛举、共促发展。”
淅川是楚文化发源地,商圣范蠡故里。春秋末期,范氏迁入楚国三户,也就是今天淅川县丹江与淇河交汇处附近,诞生了商圣范蠡,繁衍了淅川顺阳范氏。2000多年来,范蠡后裔在淅川繁衍生息,诞生了范坚、范晔、范缜等诸多历史文化名人。范蠡的思想、文化在淅川民间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近年来,淅川县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以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文旅兴县”行动,不断擦亮文旅品牌。
此次文化节以“诚信、创新、兴业、发展”为主题,是以文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旨在挖掘商圣文化资源,弘扬范蠡的经济思想,提升淅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经贸洽谈,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促进招商引资;以范蠡的思想研讨为载体,加强淅川与范蠡文化友好城市的联盟联谊,进一步扩大交流与合作;以范蠡文化节为切入点,提振精神,凝聚合力,推动淅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整个文化节活动包括开幕式、范蠡主题系列会议、楚文化考察之旅、文化周系列活动等,力求打造一场多元融合的品牌节会、文旅盛会。
开幕式上,相声、舞蹈、诵读、非遗项目等与范蠡的文化相关的文艺汇演惊艳嘉宾、观众。来自海内外的范氏宗亲、商界代表、范蠡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敬献花篮、拜谒范蠡。淅川“中国民协范蠡文化研究中心”揭牌,荣获首届“范蠡商圣奖”的企业家受颁奖牌。
“我们以范蠡为媒,以文化牵线,积极搭建平台,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营造最良好的环境,诚挚欢迎各界朋友投资淅川!”在“纪念范蠡诞辰弘扬商圣思想”经贸洽谈会上,南阳市委常委、淅川县委书记周大鹏热情欢迎各界宾朋。当天,年产200万吨瓶装饮用水建设项目、电子元件(汽车)及智能制造设备生产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现场签约成功。
在范蠡文化论坛上,来自全国多个高校以及历史文化研究机构的范蠡文化研究专家100余人,畅所欲言、阐述观点,深入交流讨论。此次论坛共结集印发论文58篇,涉及范蠡的政治经济思想、范蠡故里探索等问题,对于范蠡的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四省七县(市)区因范蠡紧紧相连,希望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范蠡的文化,造福人民。”在商圣范蠡文化城市联盟联谊会上,淅川县县长王兴勇情意满满地说。联谊会召开当天,山东省肥城市、菏泽市定陶区,江苏省宜兴市,湖南省华容县,河南省范县、卢氏县、淅川县等四省七县(市)区正式成立了商圣范蠡文化城市联盟。
非遗节目、地方戏曲、地方民俗活动等系列展演,使范蠡文化周精彩迭起。
“本届节会的举办,必将成为弘扬商圣范蠡的思想文化的大舞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商圣文化资源,提升淅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周大鹏信心满满地说。
陈长琦华南师范大学
陈长琦依据众多史料,对范蠡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范蠡的史料
有关范蠡的史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集中在春秋时期的《国语·越语》中。这是最早的史料。二是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墨子》《鹖冠子》《韩非子》《战国策·秦策》《吕氏春秋》等著作,特别是《吕氏春秋》也保存有许多关于范蠡的史料。三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史记·货殖列传》以及《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书典籍,汇集有很多关于范蠡的史料。特别是《史记》,可靠性、可信性更高。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会稽典录》《水经注》亦有一些涉及范蠡的史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关于范蠡籍贯
范蠡的籍贯,史籍有三说。一是《吕氏春秋·当染》篇高诱注:“范蠡,楚三户人也,字少伯。”二是《越绝书·外传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三户之虚。”三是唐人张守节所作《史记正义》为《越王勾践世家》作注,引《吴越春秋》:“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也。”又引《会稽典录》:“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
三说之中,当属高诱之说可信。高诱是汉代著名学者,他曾注《吕氏春秋》《战国策》《淮南子》,是大学问家。
《越绝书》的来历复杂,最早著录其书的是《隋书·经籍志》,作者讬名子贡,学者多不采信。该书提出了两种说法,认为范蠡是宛橐人,或者是三户人。
关于《吴越春秋》,最早著录其书的也是《隋书·经籍志》,旧题为东汉赵晔撰。赵氏的宛三户说,显然是受到《越绝书》的影响。他折中宛橐说与三户说,创宛三户一说。
《会稽典录》的作者可以确定,为东晋虞预。其范蠡“本是楚宛三户人”之说,显然是转抄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来自《越绝书》,而《越绝书》对范蠡是宛人还是三户人本不确定,故言“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三户之虚。”但《吴越春秋》则既大胆又武断,直接糅合“宛橐,或三户”两说为一说,创“宛三户”之说。
宛三户一说,不见经传。楚三户在析,则见于《左氏·哀公四年传》。地望在今淅川,见杜预注。
《左氏·哀公四年传》:公元前491年,楚国于其北境发起镇压蛮夷的战争,“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这场发生于楚国北境,由楚国内战而引发的楚晋战争风险遂得以化解。由这场事件展开的历史场景观察,楚师主要由丰、析之众所组成,晋国将蛮子赤交给楚师,大概率应在丰、析之地。西汉以丰、析之地置丹水、析县,属弘农郡,东汉丹、析二县转属南阳郡。
《后汉书》卷112附《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丹水县条:“丹水故属弘农。有章密乡。有三户亭。”丹水县治在今淅川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三户城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丹江之南。”“今淅川县及内乡县之西北境皆楚析地。”
三、范蠡的经济思想
范蠡的经济思想分为三部分,即财政思想、经济管理思想与商业经营思想。其商业经营思想是范蠡的经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一是观察商情,寻求商机;二是积著之理,即积累财富之理;三是预测供求关系,积极把握商机。
李仁瑞南阳市范蠡研究会
李仁瑞依据众多史料,对范蠡籍贯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史书中关于范蠡籍贯的记载
西汉司马迁在《太史公素王妙论》里说:“蠡本南阳人。”东汉著名学者高诱在《吕氏春秋》注释中说:“范蠡,楚三户人也,字少伯。”东汉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说:“蠡,字少伯,乃楚宛三户人也。”晋代史学家虞预在《会稽典录》中说:“范蠡,本楚宛三户人。”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中说:“范蠡(春秋越)楚三户人。”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中说:“范蠡(春秋·越)楚三户人。”《南阳市地名志》中说:“淅川钟灵毓秀,贤才辈多,春秋时期佐越灭吴的范蠡不仅是谋臣,而且是经济学家。”
二、“南阳”和“宛”的含义有大小之分
南阳本是自然地理名字,位于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后来遂演化成为一个行政区划的名字。从春秋时开始至今,一直是南阳地区的行政中心。宛与南阳属同义词,不能把“楚宛三户人”,狭义地理解为南阳“宛城”人,而应理解为“楚国宛邑”所管辖的“三户”这个地方的人。
三、关键在于对“三户”的理解
在历史上,三户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三户人家,二是具体地名。在地名上只有一个地方,在今南阳淅川县西南。《左传·哀公四年》:晋人执戎蛮子“以畀楚师于三户”,即此地。从诸多工具书来看,“三户”就是淅川县的“三户亭”“三户邑”“三户城”,并不指南阳郡府的其他任何地方。三户亭,秦乡以下行政机构;三户城,原为商密城,春秋为楚邑,更名三户城,《水经注·丹水》:“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南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矣。”三户邑,即三户城,曾为鄀国县城,后鄀国被灭,此县邑仍在;三户里,词典里没有这个地名,《吴越春秋》中有“之三户之里”句子,有人便把“去三户之里”的意思解释为“往三户里这个地方”。
四、不能把“三户城”与“三公城”混为一谈
持“宛城说”(即“南阳县说”)观点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三公城”“三户里”的误会引起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条目注中有一段话:“郭仲产言宛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宅也。”这段话提到“三公城”“范蠡祠”。三公城不是三户亭,不是三户城,也不是三户邑,只是范蠡曾居住过的地方。
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春秋时南阳地区的范围内只有一个名叫“三户”的地方,它在今淅川县的范围内,即先后叫三户亭、三户城、三户邑的地方。
五、范蠡的籍贯在淅川
2002年,王兴亚、马怀云二位教授接受省级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其中撰写的《范蠡籍贯考订》一文,收录在《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中,结论是:春秋时期的范蠡实为楚国宛三户亭人,今地在河南淅川县境。2006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导孙立群教授应邀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明确说明“范蠡的籍贯在淅川”。
六、关于范蠡的后代
淅川的顺阳川,从西晋到唐朝,曾诞生过许多名人,如范晷、范坚、范启、范汪、范宁、范泰、范弘之、范晔、范云、范迪、范传正等,从西晋到南北朝时期,淅川范氏家族兴旺,一脉相承。北宋时,祖籍江苏吴县的诗人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他认为吴县范姓与淅川范氏是同宗同族,曾到淅川寻根问祖。
徐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徐义华从文献与传说中,论证范蠡与齐鲁两国的关系。徐义华认为,范蠡功成名就离开越国后,选择逃往齐国,后又定居陶地,不仅与地理环境有关,也与范蠡与齐、鲁、宋重要人物相识有关。
在吴越争霸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为了鲁国的利益曾长期奔走于齐、鲁、吴、越之间。作为联越制衡齐、吴的鲁使,子贡与范蠡的关系应该非常密切,子贡出使的过程中,在越国受到隆重接待,勾践亲自到郊外迎接,越国重臣范蠡等必然会与子贡相识。另外《越绝书外传》中子贡对范蠡、文种、伍子胥的评价非常中肯,说明子贡对范蠡非常熟识。
在对抗吴国的博弈中,越齐两国的外交关系是越国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蠡在此时期曾经到过齐国是极可能的。所以在吴国灭亡之后,范蠡逃往齐国,在齐致富,被齐国聘为卿相。在齐国政治混乱之际,范蠡辞去齐国的职务,前往定陶,以经商为业。范蠡定居于陶,除了陶处于水路和陆路枢纽地位的原因外,还因为陶在政治地理上处于齐、宋、鲁三国交界之外,范蠡与齐国的田成子、鲁国的子贡都关系密切,其师计然则是宋国人,在定陶定居既处于边界,不受人关注,又同时可以得到齐、鲁、宋三国的政治势力的帮助。
孙敬明山东潍坊市博物馆
孙敬明主要从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地理环境考察,春秋管仲和范蠡两卿相的相似之处。
管仲故里为今颍上,古称慎邑。周近有陈、蔡、英、六、蓼、沈、淮夷、徐夷、群舒等国族,交通便利。管仲生长如此环境,奋发有为,与朋友经营商贸,纵横四方,得以了解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经过多年商场实践,由商贸而浸润政治,于是中途弃商而辅佐齐桓公,最终一匡天下,九合诸侯。
范蠡出生于长江流域,属楚文化腹心区域,经过多年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学界多认为今日之淅川即楚国早期国都丹阳。周近还有邓、申、吕、曾、隋、蓼、郑等古国。范蠡的出生地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水陆兼济,“上通秦川、下达鄂渚”,施展才华之地江河湖海交融贯穿。范蠡在这里辅弼越王勾践,终于挥戈灭吴,号称霸王。如此的历史地理环境孕育出范蠡这样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杰出人物。
管仲与范蠡,他们少年时代都是处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之区域,年少家境不裕,但他们所生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商业贸易高度发达,又是区域文化之中心,同时二人又有天然禀赋,可谓独具圣贤之明。管仲由黄河流域而逐渐崛起,范蠡则是西起丹阳,东居会稽,最后在管仲践行春秋霸业的核心区域创造商业奇迹。
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
徐日辉结合淅川范蠡文化,从文旅融合角度,对淅川发展提出建议。
第一,淅川文旅经济发展良好,具备晋级5A的条件。淅川历史悠久,文化绵长,以范蠡等为代表人文典故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禀赋优秀,是著名的县域旅游城市。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是全国第一移民大县,最大的文化亮点是楚文化。
第二,淅川县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突出南水北调主题,积极进行宣传,淅川旅游形象亮相北京西站、天安门广场区域,并将高铁列车冠名宣传走向全国。成功举办了“中国·淅川第一届商圣范蠡文化节”,打造了淅川商圣文化品牌,提升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品牌价值、溢价价值。
第三,淅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禀赋优秀。据统计河南博物院存放的春秋战国文物90%都出自淅川县,优越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具备创建5A级景区条件。可以规划4A级景区,打包晋级5A景区。以数智化为支持,加速创建5A级景区,以更深内涵、更高质量、更远目标的模式,统领未来旅游业的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图片/申东)
- 标签:
- 淅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