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交通”深度融合 “快进慢游”玩转河南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宋敏 杜红静

2022-12-16 16:37:52

红旗渠旅游路

洛阳嵩县陆浑水库环湖乐道

南阳市旅游路

  □宋敏 杜红静 景增辉 张欣

  大路条条通四方,中原处处好风光。如今的交通不再单纯是出行的路径,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张张特色的名片,是人在路中、路在景中的最好呈现。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服务优质、智慧绿色、运行安全的公路交通网,路网规模、密度等均位居全国前列。便捷交通串起美丽中原,河南积极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正通过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书写“诗与远方”。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为推动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日前,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串联我省优质旅游资源,满足“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出行需求,有力支撑“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建设,服务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实施。

  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以全省多种类旅游资源分布为基础,以现有多层次公路网络资源为载体,以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为导向,包括规划基础、总体要求、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布局、打造旅游公路品牌体系、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保障措施六个部分,重点做到“六个突出”:

  以路为线,突出交通引领

  统筹各层次路网资源优势,着力强化旅游公路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有效串联山、水、城、村等全省重要旅游资源聚集地,规划布局“一带一廊多环”、总里程约16600公里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网。

  以路为载,突出融合发展

  统筹考虑通达、生态、文化、旅游等功能,强化多部门分工协调,推动路、景、旅、产、康、养一体联动、融合发展,有力支撑文旅文创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路为引,突出品牌战略

  统筹“一河三山”重点区域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我省“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集群品牌,重点打造“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提升我省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路为景,突出特色营造

  依托旅游公路网络布局,结合沿线自然环境、景区分布等因素,丰富完善游客驿站、观景台、营地等配套设施,着力营造旅游公路特色,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完善旅游公路“深体验”服务功能。

  以路为媒,突出窗口作用

  到2025年,实现“十百千万做示范、一号公路成品牌”;到2030年,全面建成“贯通全域、衔接顺畅、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质”旅游公路网,将旅游公路打造成为展示我省文化底蕴、秀美风光的重要窗口。

  以路为基,突出转型发展

  牢记交通开路先锋使命定位,以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为抓手,支撑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向纵深发展,助力我省由文化大省、交通大省向文化强省、交通强省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

  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布局

  全省旅游公路网分为主线、支线、联络线三个层次。结合景区分布情况,我省将坚持以景定线、以线穿景、连点成线、穿珠成链,分类分级串联全省重要旅游资源,规划布局“一带一廊多环”(黄河旅游公路带,连通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三山旅游公路廊,多条旅游公路环线)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线网,总规模约16600公里,由27条主线约5000公里、35条支线约5500公里和200条联络线约6100公里构成,直接连通全省90%的旅游景区,基本实现高热度旅游区(点)20分钟上高速。

  27条旅游公路主线

  打通高热度旅游区(点)集聚区间,以及其与郑州、洛阳、南阳等主要旅游城市,“一河三山”旅游板块的多条游客主走廊,实现旅游公路与铁路、航空、城市交通设施的有效衔接;强化我省景区与相邻省份的快速交通联系,提升我省旅游公路辐射影响力。

  35条旅游公路支线

  主要利用G344、G311、S230、S312、S328、S223等路段串联组成,包括普通干线公路3390公里、农村公路2110公里。强化高热度旅游区(点)集聚区间以及其与旅游公路主线的便捷直连,提高高热度旅游区(点)快速进入和集散能力。

  200条旅游公路联络线

  主要利用大河文化绿道、沿黄旅游廊道、林石公路等农村公路路段以及S205、S234等普通干线公路路段组成,包括普通干线公路3060公里、农村公路3040公里。打通中热度旅游区(点)与高热度旅游区(点)间以及与沿线一般旅游区(点)的直接交通联系,有效连通相邻旅游区(点)及旅游公路支线,广泛覆盖全省中热度旅游区(点)及沿线的一般旅游区(点)。

  打造旅游公路品牌体系

  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文化主题,弘扬黄河古都文明、姓氏文化、非遗文化、功夫文化等黄河文化,展现多姿多态的大河风光和伟大的治黄水利工程等,延续黄河历史文脉,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传承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

  规划总里程约4810公里,其中:主线16条约1620公里;支线15条约1710公里;联络线45条约1480公里。

  线网覆盖三门峡、济源、洛阳、焦作、新乡、郑州、开封、安阳、濮阳9地42县(市、区),串联小浪底、黄河文化公园等38处高热度旅游区(点),以及三门峡大坝等46处中热度旅游区(点)。

  以“太行天路、畅享运动”为文化主题,展现太行山雄伟的地质地貌、神话传奇和原生态山水特色,弘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展示太行区域独特的“红色+红叶”景观,推广徒步、攀岩、滑翔等时尚户外运动。

  规划总里程约1855公里,其中:主线9条约560公里;支线6条约625公里;联络线36条约670公里。

  线网覆盖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5地10县(市、区),串联红旗渠、太行大峡谷、云台山等16处高热度旅游区(点),以及37处中热度旅游区(点)。

  以“生态伏牛、尽享休闲”为文化主题,展示伏牛山“一山分南北”的独特气候和富集的生态旅游资源,展现原始森林、地下河流等景观,发展天然温泉、高山滑雪等产品,培育回归自然、生态康养、调节身心、放松愉悦的旅游产品和消费需求。

  规划总里程约3865公里,其中:主线7条约940公里;支线8条约1670公里;联络线44条约1255公里。

  线网覆盖三门峡、洛阳、南阳、平顶山4市14县(市),重点串联白云山、豫西大峡谷、老君山等32处高热度旅游区(点),以及35处中热度旅游区(点)。

  以“红色信仰、绿色体验”为文化主题,展现油茶独特茶香和豫南古朴美丽的山乡风韵,弘扬传承“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着力打造红色品牌,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规划总里程约2760公里,其中:主线6条约660公里;支线4条约770公里;联络线44条约1330公里

  线网覆盖南阳、驻马店、信阳3市22县(区),串联嵖岈山、鸡公山、西九华山等16处高热度旅游区(点),以及49处中热度旅游区(点)。

  提升旅游公路服务品质

  ●全面提升路域环境

  推动旅游公路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打造“畅安绿舒美”的特色化生态旅游公路。

  ●系统贯通旅游绿道

  结合景观资源、地形地质条件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旅游绿道,着力打造“幽静、雅致、整洁、安全、活力”的旅游绿道系统。

  ●优化完善游客驿站

  坚持“因地制宜、依景而设”,以“标准化建设、多功能集成、差异化配置”为核心,在旅游公路沿线布局高品质服务游客驿站。

  ●统筹打造观景平台

  统筹旅游公路沿线地形地貌、地域景观和文化特色等因素,因地制宜灵活设置一批观景平台,完善“融景、停驻、观赏、休憩、游览”功能。

  ●积极推动营地建设

  结合路线通道、资源布局特点和景区景点建设需要,建立具有接待、中转、组织等功能的自驾游营地,完善营地功能及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旅游智慧发展

  按照“统一规范、层级明确、清晰智能”的要求,强化全省旅游公路引导标识系统设计与智能升级。

  ●丰富旅游服务体验

  合理确定旅游公路设计主题,积极植入特色旅游产品,进一步丰富旅游公路服务体验,形成一批“公路旅游”特色线路。

  除了省级规划,全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行动先行先试,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初见成效。高速公路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深入,全省5A级景区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通达高速公路比例达到90%,郑栾高速尧山至栾川段被誉为“云中高速”“最美高速”,专项编制沿大别山高速公路交旅融合策划方案,高标准推进汤泉池、豫楚关等4个开放式服务区建设;普通干线公路连通景区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亮点纷呈,所有A级及以上景区实现等级公路连通,涌现出省道230(济源境)、丹江口环库公路、罗山县一号旅游公路等一批旅游公路精品工程,林州市林石公路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

  交旅融合体制机制持续完善。凝聚交旅融合发展推进合力,印发关于公布河南省首批交旅融合示范工程(景区)名单的通知,确定郑栾高速尧山至栾川段、省道312(郑州境)等12个交旅融合示范工程(景区),持续推进交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奋勇开创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信阳

  聚焦“快进慢游深体验”,信阳实施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大别山1号旅游公路和旅游风景道建设,实施示范路12条200.1公里,G107鸡公山景区通景公路、环南湾湖旅游公路、罗山1号旅游公路等建成投用,效果持续显现。到2024年,将实现全市5A级景区高速公路全覆盖、3A级以上景区二级公路全覆盖,打造3条旅游风景道和10条旅游精品线路,实现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对沿线A级以上景区的提示引导,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

  ●三门峡

  三门峡以“十百千万”为目标,积极推动“黄河古都”和“生态伏牛”1号旅游公路成品牌,先后实施沿黄生态廊道、S312交旅融合、S245三门峡至寺河、G209灵宝至卢氏至三南界、G344河口至省界段、S312焦村至省界段等项目,结合路网、旅游资源和地方特色,打造了多个公路驿站、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平台。该市约980公里普通公路纳入旅游公路路网,涉及14条国省道与多条农村公路,串联三门峡大坝、天鹅湖、函谷关、地坑院、甘山公园、黄河丹峡、双龙湾、豫西大峡谷等众多旅游景区。该市沿黄生态廊道融合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产业发展,高品质谋划全方位打造精品旅游公路,让看得见黄河的绿色生态旅游,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安阳

  安阳加快推动“交通+产业”“交通+旅游”“交通+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坚持道路建设、绿化、亮化、美化同步实施,着力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长廊。目前,旅游公路规划总里程637公里,打造出红色精神研学、乡村旅游体验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16条,覆盖全市12个A级景区。林州市太行山一号旅游公路作为河南“太行天路1号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科学统筹主线、支线、连接线的规划布局,全力打造“快进”大道、匠心建设“漫游”通道,全域构建“深体验”路网,将实现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景点100%通达。

  ●洛阳

  结合全省规划,洛阳市确定打造“中国伏牛1号生态旅游公路”,规划里程约1500公里,包括快进干线路网、慢游微循环路网等;打造精品路线,服务设施包括游客中心、驿站等;建设道路监测、天气预警、游客导引等智慧交通平台,形成“公路主体、服务设施、慢行系统、信息系统、景观系统”五大系统,项目涉及汝阳、嵩县、栾川、洛宁和宜阳5县,将串联起28家3A级及以上景区。

  本版图片由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