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之南见白河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孟向东 司马连竹

2023-05-10 14:27:15

南阳的母亲河。李栀子摄

  淯水也称白河。从伏牛山奔出,由北至南流向的白河,好似一条玉带横贯南阳盆地中央,穿城而过之时将南阳城拥入怀中,恰似母亲温柔的臂弯。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秦楚之襟带,白河汇江汉。公元前272年,秦国夺楚地宛邑设南阳郡,是谓“中国(周)”之南的属地。自此,这片位于“成周”洛邑之南、汉水荆楚以北的地理区域,作为行政概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自古以来,南阳因其宜居宜业的绝佳环境,造就了繁荣的经济、厚重的文化“小气候”,在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汉时南都,既丽且康。上至春秋战国,及秦汉三国时期,南阳一直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彼时,被后人赞为“文理全才”的东汉大科学家、南阳人张衡,在所作传世名篇《南都赋》里这样描述家乡: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淯水就是白河,也称白水。从伏牛山奔出,由北至南流向的白河,好似一条玉带横贯南阳盆地中央,穿城而过之时将南阳城拥入怀中,恰似母亲温柔的臂弯。

  南阳的母亲河

  吃着北方的面条,喝的是流入长江的水。生活在白河两岸的南阳人,身上兼具北方人的豪爽和南方人的温婉,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气质,交融出了独特的“南阳味儿”。

  作家二月河生前,便是临白河而居。先生逝去后,曾有市民在网上追忆“早上在白河晨跑,经常和乐呵呵、笑眯眯的二月河老师擦肩,他手里拎着打包的胡辣汤、油条,和我家楼下的老大爷一般别无二致”。

  生活中是个“扫地僧”的二月河,曾对南阳这个“第二故乡”寄予深情表白:南阳是个好地方,这里是我生活、工作和创作的地方,我热爱依恋南阳,须臾不能离开。

  醉心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二月河,从不掩饰自己对南阳的热爱,在诸多场合,他都不遗余力地推介南阳“名人现象”。他说,南阳古有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五圣”,二十四史记载南阳名人800多,地级市最多;现代更滋养了新儒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涌现出“南阳作家群”“南阳院士群”“南阳高校校长群”“南阳法学家群”……南阳人创造着中国文明史不曾陨落的风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一方水土的灵韵,造就了盆地灿烂的人文底蕴。二月河的浪漫情怀,融入白河的碧波潮涌中,成为这座城市的又一道精神烙印与时代记忆。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南阳的古称“宛”,足够让人展开诗意的畅想——水是南阳的魂魄,南阳有了山水融城的格局,才显得美轮美奂,才能令人如此魂牵梦萦。

  人文与自然的交相辉映,为南阳增添了“诗与远方”的飘逸气质。

  《诗经》描绘过这里的楚地风雅。多次游历南阳的李白更是对白河情有独钟,在诗篇里写下“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更是发出感慨“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南阳地处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分界线南侧,是黄河流域文化分布的南界,也是长江流域文化分布的北界。

  列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阳黄山遗址,以玉石器制作、使用为鲜明特征,一举填补了中原玉文明起源缺乏“中心”的考古空白,再现了中原及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手工业体系的滥觞“密码”。

  在独山与黄山遗址之间,白河流淌南下穿城而过,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这里融汇交融,黄河、长江南北文明在这里碰撞激荡。如白驹过隙的数千年时光里,远古文明、先秦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积淀于此,孕育出中医药文化、玉文化、五圣文化,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独特南阳文化。

  辉煌的见证者

  “过去白河上是能行帆船的。”家住南阳宛城区淯阳社区的郝辉,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带他到白河边散步时,经常讲起的一句话。

  郝辉所在小区门前有条朝山街,其名由“潮汕街”转化而来。这条街上,矗立着一座北方地区罕见的天妃庙,祭祀的是福建沿海一带香火旺盛的“海神”妈祖娘娘。

  以潮汕街、妈祖庙命名,可见古时南阳的水运交通之发达。作为南阳历史上两条能连通汉水的水运通道之一,白河畔的南阳城凭借区位优势形成了“南船北马、百货总集”的水陆转运枢纽。

  翻检各类史籍,便会发现白河的航运史堪称辉煌。

  出土于安徽的国宝级文物“鄂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鄂国颁发的“水运通关凭证”。其上铭文记载了楚国地域自鄂至南阳的水陆交通路线:“自鄂往,……逾汉、庚黄,逾夏,入淯。”后人解读含义为,航路由今湖北鄂城出发,溯汉水而上渡至北岸,折入白河、漂河达于黄(今南阳市南),由北穿越夏路,航道以淯为终点。

  鄂国作为楚国统治下的小方国,多次被北方强邻所攻灭。而在南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店乡夏饷铺村北发现的鄂国贵族墓地,揭开了鄂国灭亡后遗族去向之谜。从“鄂君启金节”,到夏饷铺鄂国贵族墓地的现世,无疑证明了南阳白河最迟至战国时期便已作为楚国北上、秦晋南下的水陆交通要道。

  《史记·货殖列传》有书:“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据记载,古时白河四季通航,10吨以上的大船可直达南阳港、石桥港,小一点的木船可达南召县的白土岗。

  每年4月到10月的丰水期,白河船行如梭,桅杆林立,帆船往来络绎不绝。北方的毛皮、山货由此南运,南方的木材、瓷器、茶叶、布匹等杂货经宛北输;从南阳顺河往下水量大增,可直下湖北,顺汉水入长江,到达武汉、南京。

  古代南阳的交通地位有多重要?

  史学家严耕望对中国古代南北交通有如下论述:“古代中国……南北交通局限于东西中三主线。”而“惟中道……北有白唐两河直达黄河平原之边缘,固为通衢。”

  正因如此,南阳白河在东晋南北朝的动荡时代,南北贸易依然兴盛。到了政权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的唐代,更是成为上述“中线”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

  自先秦始,白河通航已有2300多年历史。伴随着王朝更替、兴衰往复,白河始终见证着南阳的高光时刻与低潮徘徊。

  清光绪时期《南阳县志》记载:“舟行淯水,胜百斛。”清代的南阳白河成为一条商业繁盛的水运通道,自瓦店镇上溯至石桥镇,“毂绾水陆,号为繁富”。清代也是白河水运最后的顶峰期。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外敌侵扰,导致白河水运时断时续、日趋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白河航道也短暂承担过调运物资、服务国家建设的任务。但随着1960年白河上游的鸭河口水库建成,河道水位下降,不再具备通航条件。

  两汉三国之际,作为陪都的南阳曾贵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汤汤流淌的白河正是其鼎盛地位的见证者、参与者。时至今日,白河依然是南阳最为亮眼的城市象征。

  振兴的新希望

  白河是南阳人世代饮用的水源,白河更是南阳城最核心的景观。

  站在独山上眺望,白河如一条玉带银光闪耀,两岸河滩绿荫拥抱,几道桥梁飞架其上,衬得这座北方水城分外精致秀美。

  过去,从城中穿过的白河,曾为城市发展和交通带来诸多不便。

  直至上世纪80年代,连接两岸的只有“两座半桥”。修建于1953年的白河桥,是沟通中心城区的主要通道,以其形象为标志的“白河桥”香烟,是影响力颇广的“知名品牌”。

  那时以白河桥为界,河北岸的主城区是发展重心,从白河南岸过河叫“进城”。而当地说起“河南”,指的是一大片城乡接合部面貌的区域。

  为了破解白河两岸地理分隔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不便,南阳人豁出全身气力不断建设。以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为始,南阳在白河城区段建起两级河堤护坡,先后筑起4级蓄水橡胶坝和7座桥梁,为白河两岸腾挪出了发展空间。

  白河更是经过精心设计,打造成了曼延20多公里的白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两岸的河堤、小径、岛屿、桥梁相互协调,亭台、楼阁、花草、树林相互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居与自然协调的生态系统。

  如今的南阳白河,碧水如练、波平如镜,两岸绿树浓荫、鸟语花香,一湾碧水成就了宜居宜业的生态轴心。曾经因水位降低而没落的白河航运,在新时代也迎来了复兴的希望。

  “秀外慧中”的白河长期“待字闺中”,是时候走上前台了。

  2022年3月,经过多轮规划论证,《南阳市携河发展战略研究暨白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项目向社会公示。为用好这一道绝佳的生态资源,南阳在城市建设新蓝图中,围绕白河“一河两岸”泼下浓墨重彩。

  全新出台的南阳“一河两岸”规划方案,范围涵盖中心城区段及上下游共长约23公里,两侧各扩展一个街区,总规划面积含水域约109平方公里,长期范围扩展北至鸭河水库、南至新建的白河港口。

  当下,南阳吹响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号角。白河将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推动白河复航的步伐清晰可闻。围绕“一河两岸”发展规划召开的相关会议上,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白河通航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通水路的重大工程,对南阳意义重大,“一河两岸”是中心城区崛起的主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白河复航后的“一河两岸”,河道、港口、码头等将进行一体设计运营,真正形成南阳“空、水、铁、公”的交通体系。不仅百吨级船舶可以从港口抵达汉江,最终还将进入长江“通江达海”。

  届时,南阳也将从内陆城市变身为临港口岸,依靠水运与“空、铁、公”构成综合交通枢纽,以多式联运的物流、商贸业为牵引,科学布局两岸经济、生态和产业结构。

  展开“前瞻三十年”的蓝图,南阳人于白河有了更宏伟的构想:复航项目的实施,将实现河南南部大部分地区与水网地区的沟通,在缓解京杭大运河通行压力的同时,另开一条新的水上通道。

  白河兴,南阳兴。

  白河将因复航而再次振兴,南阳也将从盆地腾飞,奔向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