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绘就谱新篇——2023年周口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方化祎 李昊

2023-01-13 15:06:23

繁忙的周口中心港,货轮频繁进出,集装箱不断被起吊、装运,船来船往,畅通有序。本报记者 王天定 摄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1月4日,周口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会上,周口市市长吉建军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周口市2022年经济数据:

  2022年,面对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叠加压力,周口市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600亿元,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9%,高于全省9.3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开局之年的良好态势让人干劲十足、信心满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3年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八项重点工作任务擘画了港城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宏图新启,战鼓催征,周口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主动谋划、积极进取,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提振市场信心,释放出闯关夺隘的发展定力,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高光时刻。

  回首过去五年:

  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过去五年,在周口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担当作为、勇毅前行,务实重干的千万周口儿女,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全市生产总值跨过3500亿元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5位。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1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4.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69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7家。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1位。构建起以周口中心港为龙头的“1+9”港口体系,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的75%以上,周口港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36个内河港口之一,“临港新城、开放前沿,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形象初显。

  展望2023年:

  加压奋进开创新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综合研判,我市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政策叠加窗口期,只要我们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抢抓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就一定能够把控局势、保持态势、提升位势,在拉升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周口市市长吉建军表示。

  报告提出了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7.5%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1%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在180亿斤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十四五”目标统筹衔接。

  报告提出,要锚定“两个确保”,加快实施“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周口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周口绚丽篇章。

  八项重点工作:

  乘势而上争先进位

  报告提出,围绕实现2023年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扩内需稳增长,加快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树牢“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加快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谋划推动周口民用机场、平漯周高铁、益海嘉里现代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快4条高速公路项目进度,推进贾鲁河水系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天然气输气管道等重大能源工程建设。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优化布局现代物流体系,精准帮扶市场主体,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二)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周口高新区与西华开发区一体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项城、鹿邑、沈丘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依托开发区、高校、企业,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共建伏羲实验室。对标龙子湖智慧岛,建成周口智慧岛。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引进“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筹建1680套“人才房”。

  (三)坚持产业为基转型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制造业强市步伐。依托金丹科技、巨鑫生物、耕德电子等企业,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智能零部件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围绕培育十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快千兆光网、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形成新经济、新业态集群发展态势。

  (四)坚持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加快争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四升三”、中心港区扩容工程,错位发展9个作业区。抢抓引江济淮通航机遇,深度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水运港口码头体系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000万吨以上、集装箱10万标箱以上。拓展口岸保税物流功能,创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强化中心城区带动,持续深化县域“三项改革”。

  (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以国家农高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叫响“中原粮仓”“中原菜都”“中原牧场”品牌。深化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打造从种质资源、过程管理到粮食精深加工的全链条科研平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1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确保种粮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推进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办好“中原蔬菜博览会”,建设全国知名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六)坚持治污染优生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开发利用风能资源,逐步开发地热资源,快速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持续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打造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加快新能源装备更新。加快建设以沙河、颍河、贾鲁河为主脉的滨河廊道体系和全域农田林网,筑牢全域绿色生态屏障。

  (七)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为老服务产业综合改革力度,抓好教育、文化、价格等领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年底前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95%以上涉企事项全程网办。精准推进开放招商,力争签约项目350个以上,合同资金突破2800亿元。

  (八)坚持改善民生增进福祉,加快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推进灵活就业,持续深化根治欠薪工作。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6个公立医院项目建设,支持部分医院争创“三甲”医院。新改扩建幼儿园34所、中小学115所。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维护社会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