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新时新担当 新风新貌新篇章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孟向东 王冬安
2022-09-06 14:14:05
津湾桃园。张银武摄
孟向东 王冬安 马源阳
十年奋楫,日新月异;十载芳华,新野常新。新时代的十年,新野县坚定不移沿着中央指引的方向开拓进取、砥砺奋进,经济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升、生态持续好转、民生有效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2021年,全县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0%;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496亿元、年均增长1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86元、年均增长7.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
桂月初秋,新野大地生机勃勃。项目推进有条不紊,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城乡面貌绽放新颜,生态文明硕果累累……古城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处处激荡奋进的力量。
突出“转型升级”
深挖工业增长极
突出项目建设“总抓手”。按照“提升纺纱、主攻面料、打通印染、发展终端、塑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做强纺织服装产业,打造规上纺织服装企业43家,纱锭规模达200万锭,年织布2.2亿米,棉纺织规模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20位。上半年,43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完成产值55亿元;按照“培育龙头、建设基地、绿色安全、打响品牌”的思路做优食品加工产业,立足本地优势农业资源,形成以肉类、白酒、蔬菜等产品为主导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打造以科尔沁牛业、汉华酒业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随着科尔沁公司肉制品加工等项目建成使用,农副食品加工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趋于完善。上半年,11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7.8亿元;按照“做大规模、提高质量、培育市场、打牢基础”的发展思路做大光电电子信息产业,通过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打造以鼎泰高科、旭润光电为龙头的光电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了“电子元器件—模组—电装备”的全产业链。上半年,15家规模以上光电电子企业完成总产值7.3亿元;按照“创牌、定标、创新、智造”的原则培育发展玩具产业,致力打造“玩具之都”,以明迪玩具、星梦科教等龙头企业为引,初步形成“设计—模具—注塑—组合—移印—包装—销售”的产业链条,成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新特色产业。上半年,3家规模以上玩具制造企业完成总产值6557万元。
抓住招商引资“牛鼻子”。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认真落实“二分之一”工作法,大力发扬“六皮”精神,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特,围绕“主新特”、食品加工和肉牛、蔬菜、花生等优势特色产业,制定招商图谱,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专业化招商,拉长产业链条、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级。
强化环境优化“关键点”。按照“四减一造两提”要求,全面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联合审图、并联审批、区域评估、联合验收、修规出让等改革,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效能;创新完善市场监管,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实行包容审慎柔性监管执法,打造法治化、规范化、透明化的法治环境;认真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认真落实“企业服务日”制度,让企业在新野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围绕“提质增效”
稳住农业基本盘
抓规划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稳步发展优质小麦和玉米种植,积极创建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总产、单产逐年提高。夏粮生产从2012年的亩均单产389.87公斤增至2022年的482.5公斤;依托蔬菜、肉牛、花生优势特色产业,聚焦精深加工、三产融合两个关键环节,培育以裕康面业、大河蔬菜等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引进食全十美食品产业园和麦金地公司中央厨房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全面拉长链条,推进“优质小麦基地+面粉加工+面食系列”“蔬菜基地+净菜加工+中央厨房”等五大链条体系建设,以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产业链拉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支撑、新载体。
抓特色品牌,农民增收后劲进一步加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开展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随着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河南省现代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园、省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整县推进试点县、新野县国家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的实施,县域范围内6个占地26万亩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县域蔬菜产业实现由“集约”到“集群”的转变,蔬菜面积由2012年的20万亩发展到2022年的35万亩,产量由100万吨增长到21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按照“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实施花生种子工程,推广高油酸油用花生和食用优质花生新品种,促进花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品种推广+花生种植+花生机械+秸秆综合利用+花生深加工+花生贸易”全产业体系,形成年交易量200多万吨、年产值30多亿元的豫西南最大的花生交易集散地,花生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30万亩增加到2022年的42万亩。
抓龙头带动,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显雏形。坚持培育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乡镇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形成了肉牛、蔬菜、花生、黄酒、梨加工等乡镇特色园区、基地,10年来,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12年的182家发展到1372家;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将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范围,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从无到有发展到如今的856家、各类种养大户及涉农服务主体1500多家,经营总面积近70万亩,从业人员达35万。
致力“民生提质”
建设幸福田园城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以水靓城、拥河发展,做大做强县城龙头。以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规划建设河西新区,加快白河“一河两岸”和三里河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西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城市更新提质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四改一治”,引进有实力企业实施区域开发改造,抓好市政道路、雨污管网、游园、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优势,统筹推进“千村万塘”综合整治和“四水同治”,投资8.5亿元完成三条内河治理及配套工程,同步实施20公里的白河引水工程,着力打造水系连通、河清岸绿、宜居宜业的“平原水城”;以总投资3.2亿元的国储林项目为依托,实施全域国土绿化行动,重点抓好围村围镇林、河道林、通道林等建设,建立田园林网体系,开展“四边四化”活动,打造常年见绿、月月有花、四季出彩的田园风光。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与“五星”支部创建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一村一落皆美景、举手投足系民生”的秀美宜居乡村。按照“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园(田园、家园、公园)、三合(整合、复合、融合)”的美丽田园建设思路,整合涉农项目,投资11亿元实施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对全县13个乡镇147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坚持以“四个一体化”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5年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144.6亿元,是新野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聚焦城乡环卫一体化,致力于“一把扫帚扫城乡”。投入5600万元,实行市场化运作,构建“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解决平原县人口密度大、垃圾产量大、处理难度大的问题;聚焦城乡公交一体化,大力实施“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打造城乡20分钟交通圈,在新建、改造提升干线公路518公里的基础上,购置新能源电动公交车170辆,投资350万元配套建设港湾站、城乡公交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绿色环保”的公交体系,实现群众“出门见路,抬脚上车”;聚焦城乡教育一体化,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10年来,大力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强化教育项目建设,不断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差距,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2012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12.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48所,新增学位2.2万个,资助困难学生32.2万人次,拨付资助资金近2亿元。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学生互助共享,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均衡;聚焦城乡医疗一体化,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数字赋能医疗服务等举措,不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结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机构布局,成立由县人民医院牵头,20个一级医疗机构、270个村卫生室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制定管理章程,明确权责关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2021年以来,共组建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团队127个;依托县人民医院现有设施条件,高标准建成八大诊疗中心,投资3000余万元架设覆盖全域的信息化平台,建成心电、影像等六大远程中心,为13家乡镇卫生院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远程会诊、云心电等设备,将205537户706905人健康档案录入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县域内就诊率97.61%,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让老百姓成为医改实实在在的“获益人”。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新野县委主要负责人说:“站在新起点,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强的力度乘风起航,书写新野高质量高效率跨越发展新篇章!”
- 标签:
- 新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