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创新最强音奏响发展主旋律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成安林 高原
2022-08-31 18:50:38
滨河公园是沁阳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本版图片由沁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是我省“十大战略”之首。依靠创新驱动转型,依靠人才支撑强市,走出具有焦作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省委主要领导今年3月在焦作调研时,为焦作发展指明的路径。
站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起点之上,沁阳科学作答。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提升创新能级,做大做强循环产业,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加快“三城一区”建设,奋力实现县域经济“成高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创新为动力源,正为沁阳这片热土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铺陈着叠彩的崭新画卷。
抓住科技创新 激活发展动能
8月16日,省委主要领导在省科学院调研时强调,要坚持建设科研同步推进,加速实验室建设,加快核心团队组建,扎实推进研发、小试、中试等,产出更多一流成果,引领创新主体高效联动、创新资源高效集聚。
百公里外的沁阳市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二期成果转化基地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紧张有序地施工,各种大型机械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该园有望于10月底前建成,首批将入驻15家经中试商业放大的科技项目。
抓住科技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近年来,沁阳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与省科学院合作,重视科创园的建设和运营,创新科研模式,真正形成‘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以创新驱动赋能经济高质量。”沁阳市委书记王家鹏说。
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深化院地合作沁阳模式,依托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交易、中试及产业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发展平台,既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项目支撑,也为沁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围绕“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三级梯次孵化培育体系,积极打造创新创业重要阵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孵化新企业、催生新产业、形成新业态、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作用。
截至目前,科创园已入驻创新团队32个,孵化科技型企业33家,转化项目36项,建成专业实验室8个,认定焦作市工程中心3个,达成科技合作10余项。省环保与精细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被认定为首批8个省级中试基地之一,“高性能粘接与密封材料”“绿色催化应用技术”等21个团队项目即将入驻。
企业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沁阳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个一”,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覆盖率达58.5%。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8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积极培育“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13家企业实现小升规,13家企业荣获2022年度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
截至目前,该市拥有省创新龙头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焦作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家、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6家,有力提升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为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源头活水”。
去年以来,沁阳财政科技支出达到1.2亿元,出台《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沁阳市科技创新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再造发展优势 提升产业能级
8月26日,位于沁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宏达钢铁公司5G智慧车间,自动化的生产线减少了用工人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率。
“公司实施生产设备工艺技术改造、产品提升、节能减排绿色化改造、5G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工作,把传统的钢铁生产重工业打造成为目前国内先进的绿色、节能、智慧型花园式工厂,已成为国内短流程钢铁行业的标兵。”宏达钢铁董事长李丽栋说。
在沁阳,这样的“制造”到“智造”,并不罕见。而这一切,得益于沁阳将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以提升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做强循环发展经济,铺好高质量发展底色。
钢铁、造纸、铝加工、电池制造是沁阳传统优势产业。
绿色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之下,如何积极推动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为引擎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沁阳在积极行动。
建设特色优势城市矿产提取利用产业链。依托宏达钢铁,谋划实施鸿利汽车绿色循环利用产业园项目,通过智能检测、精细拆解等连续作业功能,使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率达95%以上,也为宏达钢铁短流程炼钢提供了原材料。
依托河南超威,实施河南永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年处理60万吨废旧电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富氧侧吹熔炼技术,与原生铅相比,成本、能耗、环境污染等均得到极大改善,使得铅酸蓄电池实现全生命周期。
建设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为有效处理国电投排放的大宗固废,减轻环保压力,谋划实施焦作市泓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既解决了粉煤灰等固废的处置难题,也实现了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同时拉长了原有的产业链条,构建起了产业间、企业间融合互促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发展工业余热余压循环利用产业链。依托国电投大量蒸汽,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谋划实施雅都纸业年产30万吨再生包装纸项目,实现在不新增煤炭消耗,对废纸进行加工、利用,达到废旧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了造纸产业的转型升级。
打造产业集群,关键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完整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产业产品成为中高端、关键环。有例为证。
今年年初,沁阳市国顺硅源光电气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电子新材料科技园开工奠基。该科技园专注“芯材料”国产化,涵盖半导体用卤硅烷料等五大系列20多个“芯材料”,聚焦新兴前沿,填补国家空白。
引入龙佰集团布局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由此催生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并围绕这一产业链条,积极谋划项目,主动招商引资,持续延链补链。
7月21日,总投资10.22亿元的多氟多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
“再造发展优势,提升产业能级。”王家鹏说,该市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和“专精特新”的发展定位,坚持扩能与提质同步,改旧与育新并举,围绕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再生金属材料产业链、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电池制造产业链等,力争“十四五”末,产业链产值突破1100亿元,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深化改革创新 打造发展高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
沁阳把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作为推动“二次创业”的重要抓手,先试先行的探索精神,全面完成县级层面试点改革工作,提升了经开区内生动力和活力,巩固了开发区作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地位。
人才是创新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
沁阳研究制定招才引智配套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灵活引才用才,有效激发人才在沁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瞄准全国经开区30强、高新区30强、百强县30强,沁阳重点聚焦与经开区产业关联度高的先进地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吸引65名有志之士愿意来沁创业,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科技英才筑梦之地。
以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为依托,沁阳深化院地合作沁阳模式,谋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目前,科创园已入驻创新团队32个,吸引省科学院、河南大学、中国膜工业协会等各类高层次人才5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近30人。
沁阳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限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柔性引进域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技讲座、难题攻关、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服务,为沁阳科技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创新。
解决了停滞10年的晋控天庆生活区项目用地问题;解决了永续再生铅用电、道路管网等问题,保障项目顺利投产;解决了天鹅集团10万吨新型节能铝型材项目土地扶持政策遗留问题……
“生活区问题解决了以后,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公司干部职工信心,工作更有干劲。”河南晋控天庆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沁阳坚持“三个导向”,以快速解决问题和企业满意为标准,着力帮助企业化解发展难题,破解要素制约,提振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后劲,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契机,聚焦“十大战略”“十大产业链”“十大项目”“十大工程”,持续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如今的沁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创新。
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沁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时光见证前行步伐,岁月铭刻奋斗足迹。
放眼未来,沁阳将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下好创新驱动的先手棋,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以龙腾虎跃之势,推动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业潜力有效激发、创造动力竞相迸发,为加快建成“三城一区”注入澎湃能量。
- 标签:
- 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