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县:步履铿锵谋发展 倾情民生暖意融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范长坡 焦萌 姬冠鹏

2022-08-18 11:04:06

工人在河南隆鑫机车有限公司生产线上有序作业。

  十年来,叶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夏粮总产量突破40万吨;村级集体经济从一穷二白到遍地开花;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十年来,叶县全年生产总值从168.27亿元增长到248.7亿元;全县财政总收入从9.03亿元增长到21.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53元增长到15824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5275元增长到36117元……

  岁月的年轮,记录着奋斗的足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叶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45797”工作任务,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奋力创建全国制造业百强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从无到有

  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十年前挖出一吨盐,能卖300多元;制成氯碱产品,每吨变成了3000元;现在制成PC粒子,每吨升至3万元。”叶县县长文晓凡说,“我们紧抓延链补链强链这一‘牛鼻子’,助推传统盐化工产业持续提升。”

  盐化工产业是叶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叶县岩盐资源储备丰富,被誉为中国岩盐之都,先后涌现出以联合盐化公司为主的多家制盐企业和以氯碱股份为主的粗盐化工企业。由于两者均位于产业链条的最前端,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发展一度遭遇瓶颈。

  为破解困局,叶县强力实施产业链招商,推动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总投资110亿元的PC项目(一期)投产;投资25亿元的叶县锂电材料项目开工;投资10亿元的河南维中4.7万吨新材料助剂及医药中间体项目开工……随着越来越多项目入驻,形成了各产业链条协调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叶县立足尼龙新材料、盐化工和聚碳材料、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聚焦生物医药、资源循环利用等新兴产业,以两个产业开发区为主平台开展招商,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项目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叶县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成立46个重点项目工作专班和6个产业链链长,实行线上跟踪服务,畅通企业循环、产业循环、市场循环;聚焦项目落地,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积极盘活土地资源;推行容缺容错机制,简化企业环评、能评等手续,解决项目建设推进难题……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今年以来,叶县8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3亿元,第四期“三个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开工率、投产率、达效率分别为100%、77%、90%,一大批重点项目为推动叶县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撑起了“跳杆”。

  党建引领

  集体经济“多点开花”

  8月4日上午,叶县任店镇柳营村联村共建蔬菜种植基地,工人们刚收割完青菜。“这几天天热,工人们趁早上凉快收菜,8点钟不到就装车完毕。”该村党支部书记尚海涛说。

  2018年年初,该村利用“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流转土地600余亩,建成300多座日光大棚,种植上海青和奶油小白菜,成功跻身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元村行列。

  “一村富不算富。柳营村利用产业优势,联村共建、抱团发展,带动周边5个村也走上了蔬菜种植之路。”任店镇党委书记王小红介绍,柳营村准备再带动10个村种植蔬菜,在全镇形成规模效应。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加快,日益壮大的叶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链条化、多元化、工业化发展态势——

  保安镇杨令庄村入股风电项目,并控投了滑沙、滑水娱乐项目,目前小吃一条街项目和民宿正有序推进。攒足了经验,保安镇党委积极推动全镇的村集体入股风电项目。

  洪庄杨镇24个行政村按照地域相邻原则,成立6个联合党总支,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联合体运营模式,招引专业果蔬营销公司入驻运营,抱团发展大棚瓜菜种植闯市场。

  龙泉乡绿网菌业最早由草厂街入股,获得“第一桶金”后,带动全乡所有村入股,并且吸引水寨等乡镇的村集体打包入股受益。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投资方上马了菌菇原料项目,既延长了产业链条,也有效消耗了秸秆,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党建引领下,叶县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升级联村共建为联乡共建,并在全市率先牵头设立红鹰创业孵化中心,实现了18个乡镇(街道)“红鹰创业工程”孵化中心+示范基地全覆盖。

  目前,叶县554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全覆盖,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231个,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7个。

  倾注真情

  民生答卷暖意融融

  眼下正是桃子上市的季节,叶县保安镇冯庵村燕山农场林果基地里,300亩水蜜桃硕果累累。基地负责人屈全林一边忙着迎接游客,一边带领工人将水蜜桃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自从1号公路通车后,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农产品销售,现在每天来采摘桃子的人络绎不绝,足不出户就能把产品卖出去,亩产3万多元。”虽然很累,屈全林脸上却溢满笑容。

  1号公路位于叶县南部山区,全长94公里,以“银线穿珍珠”的形式,将辛店、保安、夏李、常村4个山区乡镇有机串联,带动沿线旅游业、林果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叶县持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向往,让民生更有温度、让幸福更加多元——

  居民就业持续稳定。叶县今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44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80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643人;持续做大“回归经济”,实现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八方燕归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返乡创业4.2万人、创办经营主体3.9万个、带动就业13.9万人,成功创建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2021年全县财政民生支出18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3.5%;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高龄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1.52亿元,惠及群众89万人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叶县深入实施教育复兴工程,101个教育维修改造、201套教师周转宿舍、13个薄弱能力提升基建项目加紧推进;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振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四码一标”监管方式,173家批发企业纳入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为全省提供了典范。

  城乡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以旅游理念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创建“四美乡村”156个、“五美庭院”1.93万户、省市人居环境示范村41个;高标准创建“四好农村路”600余公里,被推荐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端稳“饭碗”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8月4日,在叶县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土地规整有序、沟渠相连,绿油油的玉米一眼望不到头。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这里的土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旱涝保收区”,受到种粮大户的青睐。村民不仅可以将田地出租收租金,还能为承包方打工,再赚一份工钱。

  仙台镇大李庄村村民王国庆是高标准农田的直接受益者之一。他算了笔账:过去纯种地,去掉水电费、肥料等成本,一年也就赚1万多元。现在,儿子儿媳学了技术去外地务工,一年下来全家保底收入15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更让种粮大户有了流转土地的勇气。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河南天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银垒带领30余人的团队,将公司越做越大,如今流转、托管了4.6万亩土地。

  在“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里,土壤传感器、捕捉预测分析仪、虫情测报灯等设备,通过物联网控制中心的数据分析处理,会得到灌溉、施肥、除虫等全链条智能解决方案。

  土地托管模式整合了农业项目资源,公司集中采购种子农资,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规模经营优势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截至目前,叶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6.6万亩,今年夏粮突破40万吨,实现“十三连增”。

  端牢“饭碗”的同时,叶县还探索全域“农业+旅游”新模式,一体规划水、田、路、树、村,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图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叶县大地生机盎然:秋粮79万亩玉米、24万亩花生、7万亩大豆长势喜人;韭菜、辣椒等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累计认证绿色食品41个、绿色食品加工企业17家,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我们将树牢‘项目为王、工业为要’发展理念和‘工业立县、工业强县’鲜明导向,积极前瞻谋划、抢滩占先,全力服务千亿级中国尼龙城建设,奋力创建全国制造业百强县。同时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农业特色产业、乡村工业、村集体经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方面同向发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叶县县委书记徐延杰说。

  本版图片由叶县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