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胜 人才引领 ——漯河市以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李宗宽
2025-08-11 13:18:07
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焦海洋 摄
□本报记者 李宗宽 本报通讯员 张晓甫 张杰
在郾城区大健康产业园区,11名食品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此会聚,众多博士、硕士在园区“安家落户”,助力该园区形成以生物制药、医疗保健品、高端化妆品、养老综合服务为主导的健康产业集群。
建设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漯河市聚焦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了25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各类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格局,助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近期,省委咨询组调研小组在漯河市调研以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引领高质量发展情况时发现,该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着眼全局谋划人才工作,以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路径,厚植人才成长沃土,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精准集聚高端人才,以服务“两高四着力”为落脚点,激发人才活力动力。
省委咨询组调研小组认为,漯河市锚定发展壮大食品产业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把引进人才、建设食品创新人才高地作为头等大事,很有借鉴价值。
龙头带动 创新平台能级跃升
位于漯河市郾城区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展示大厅,乐荷酒、山药雪花片、“一分拌”冲泡土豆粉等创新产品摆满展示墙;在理化特性分析室、智能创新研讨室、食品AI大模型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科研。
近年来,漯河市积极推动人才载体建设,吸引高水平人才来漯集智攻关,推动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龙头的创新平台能级跃升。
该市利用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策源功能,创新“柔性引进科学家、刚性培育团队”机制,探索“编制在省、研发在实验室、成果转化在漯河”和“政录企用”模式,引进食品领域顶尖人才,去年人才引进效能跃居全省第二。
“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突破关键技术32项、发布代表性科研成果40项。”中原食品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验室已会聚14名院士、29名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23支顶尖科研团队,3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常态化科研。
与此同时,正在加速建设的河南食品科创园,锚定“实验室+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让“实验室经济”打通科技研发转化“最后一公里”;作为全国食品领域唯一的职业大学,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把实验室科研情景和企业生产场景融入课程,实现毕业生技能与食品科技前沿、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衔接。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龙头带动下,郾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4家,省级瞪羚企业达到3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9家。
产才融合 激活发展澎湃动能
2014年,作为河南省博士服务团挂职博士之一,陈树兴来到漯河,担任原漯河食品职业学院副院长。
“来漯河后,生活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科研项目上获得了大力支持。”陈树兴说,漯河的一系列人才政策,为他带来愉悦的生活与工作体验,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重要的是,作为以食品领域为研究方向的专家,他感觉在漯河这片广阔天地必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在陈树兴的多方努力下,该校与省内多所高校合作,输送了40多名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在漯河,像陈树兴这样产才融合的故事不胜枚举。
近两年,漯河市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商直播等新兴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成长链条,实现新型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概念验证平台,以人才为牵引抓好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场景塑造、资本赋能。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漯河市坚持全食品产业、全食品链条引聚人才,形成创新型人才突破前沿技术驱动产品迭代、技术型人才智能化生产降本增效、营销型人才构建全域流量体系、电商型人才破解市场半径限制、体验型人才提升用户认可黏性的纵向协同和管理型人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品控型人才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政策型人才对接国家标准和区域规则用好政策、国际化人才布局RCEP和中东欧市场推动产品品牌“走出去”的横向支撑,实现“技术供给、产业承接、资本赋能”三角循环的创新驱动、“规则制定、标准认证、品牌输出”三位一体的标准引领、“场景裂变、数据反哺、服务增值”三维突破的消费提质。
优化保障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近年来,漯河市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强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推动人才各显所长、各尽其能。
大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职普融通的纵向贯通水平,中原食品实验室在省实验室中率先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带动漯河形成食品领域中、高、本、硕、博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产教融合的横向沟通水平,按照“学校对接产业链、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的原则,探索多样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资源相互补充、产业和教学互相促进。提升科教融汇的深度协同水平,把学科和产业连在一起、把技术和应用融在一起、把成果转化与科研人员利益绑在一起。
聚焦畅通实验室、高校、企业人才流动,实施“实验室引人、院校留人、企业用人、三方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业副院长、科研助理、科技副总”交叉任职。
鼓励院士、科学家进学校授课、到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研究生、本科生进实验室跟班科研,企业工程师进科创园参与中试转化孵化、进校园进行学术交流或担任兼职导师,实现创新人才在科研、教学、产业等多个领域自由流动和跨界合作。中原食品实验室联合共建高校培养硕博研究生39名,建立高校人才联盟,从实验室、高校、企业“双向选派”实验室科研助理和企业“科技副总”20余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漯河市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编制服务、子女入学、资金支持、薪酬模式、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六可选”服务模式,推出人才招引35条新服务举措,上线“人才政策计算器”,实现人才政策智能直通、及时兑现。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布局人才公寓、人才驿站、科学家之家等,做到人才服务“有诺必践、有求必应”,高端人才“量身定制、一人一策”。
如何向用人主体放权、真正让人才专心科研?漯河市实行以科研能力、成果转化、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制度,赋予科学家决定性资源调度权。推行“无事不扰、非准不审”,减少人才科研业务之外的事务性工作,避免参加非学术性、应景性、应酬性和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
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如何畅通?漯河市通过以事择人、以人定岗、量体裁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让各类优秀人才各尽其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三个“三分之一”、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入股等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建立较长周期、综合效益、批量分类评价机制,让更多科学家通过成果转化实现价值增值。
- 标签:
- 漯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