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振兴新答卷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一鸣 姜烽烜

2025-05-08 12:11:16

  □一鸣 姜烽烜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宁静的淮河在信阳市平桥区境内划出一个大大的“W”,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点缀灵动的音符。

  淮河南岸,旋耕机驰骋在泛着金光的水田中,农民们正忙着插秧;淮河北岸,巨大的无人机洒下“科技雨”,茁壮的麦苗回应以起伏的绿色波浪。如今在平桥区,不论是南岸还是北岸,正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径,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田野处处涌“新”潮

  4月的平桥区五里镇大堰村,连片水田上旋耕机轰鸣作业,一行行白鹭自由飞翔,勾勒出一幅现代乡村山居图。

  田间道路旁,平桥区绿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伟指挥60台农机进行集中育秧、整地作业。这个曾为2000亩流转地犯愁的农民,如今可“遥控”指挥全镇近2万亩水田的农事安排,见证了从传统农业到高标准农田的华丽蜕变。

  “新修的66.5公里机耕路实现全域通达,改造的203口坑塘和19535米渠道有效解决灌溉难题。”张伟指着连片田块介绍,“小田改大田”让农机效率提高40%,亩均增产近200斤。

  五里镇副镇长王威翔表示:“全镇已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化生产格局,农事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实现农机共享,更衍生出植保飞防、智慧灌溉等9项专业化服务,带动周边8个行政村户均年增收4000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平桥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要求,目前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为全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平桥的底气来自哪里?据平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振中介绍,平桥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下设 “一办六组” 集中办公,实行日常调度、每日会商,多部门协同开展督导检查,将考核奖惩与工作实效紧密挂钩,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为突破资金瓶颈,平桥区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以政府平台公司为实施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依托平桥水利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平桥区聚兴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融资贷款6亿元,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难题。在项目运营及建设主体招引上,平桥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遴选出11家乡镇建设公司,形成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建设模式,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新业态,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与此同时,该区做足土特产文章,立足近城郊区优势,着力建立完善“扛稳粮袋子、丰富菜篮子、拎稳油瓶子”等“九子”乡村产业发展体系,辐射带动农户80000余户,农业主导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乡村产业蓬勃起势,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改革释放新活力

  初夏时节,在平桥区查山乡,毕业于郑州大学的新农人刘刚,正进村入户,对几个村的豇豆种植情况进行摸底。

  “多亏政府的人才贷,一次性就让银行给我贷款55万元,当时正值收购豇豆的关键时期,这可起了大作用。”说起去年发生的一幕,刘刚仍然记忆犹新。

  早在2019年,在外年薪不菲的刘刚带着一份情怀回乡创业,他创新“电商+工厂+基地”模式,把豇豆等时令蔬菜加工成干菜“触网”销售,带动周边5个县区15个乡镇38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干菜大王”。

  同样,信阳市明港晨阳生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晨阳通过人才贷,获得中国农业银行明港支行低息贷款200万元,解了企业燃眉之急。该企业围绕“发展信阳优质稻米”这一核心,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方式,带动信阳稻米产业发展。

  这些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平桥区积极开展金融支持乡土人才试验工作,引导金融机构为乡土人才的乡村振兴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人才振兴—产业振兴”良性互动机制,为全区345名乡土人才开展“乡土人才贷”金融服务。

  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平桥区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金融政策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改革和人才培育等,为新农人铺就广阔发展道路。

  实行土地流转分级备案制,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开展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目前平桥区共清查农村集体资产12.43亿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总额1.84亿元,农村集体土地面积175.8万亩。

  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支持新农人和各类回乡创业人才采用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构建区、乡、村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将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通过规范化流转交易,大量沉睡的农村闲置资产资源被成功激活。截至目前,平桥区已成功交易涉及校舍、林地、水库等在内的158宗项目,总成交金额达1100余万元。其中,平桥街道办事处借助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成功破解城区集体资产管理难题。据该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产权交易工作开展以来,办事处已完成26宗产权交易,涵盖房屋租赁、商铺经营权转让等多种类型,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动能。

  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大量新农人的头雁效应逐步显现,他们正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力量,为平桥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发展活力。

  乡村焕新步步景

  4月初,在平桥区明港镇新集村的千亩油菜花海中,村民吴顺良忙着为游客打包土特产。这个曾因环境整治获评国家“美丽宜居村庄”的村落,如今通过“四季花旅”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3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而在郝堂村的“八大匠”非遗工坊里,老篾匠张师傅正手把手教游客编制竹器,染匠张卫星在玻璃染房里演绎植物扎染的神奇魅力……通过植入传统手工艺体验项目,郝堂村的文旅产业更加红火起来。

  新集、郝堂这样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能够火出圈,关键在于秉承了“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乡村美学。据介绍,平桥区成立乡村建设行动专项小组,先后制定13个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专项方案,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分类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避免“千村一面”,描绘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画卷。与此同时,注重保护传统村落格局和乡土文化,按照“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保留原有风貌”的思路,将农村住房改造和传统村落保护、历史建筑修复相结合,着力打造“望山见水、留住乡愁”的豫南特色村落。截至目前,该区累计创建省级人居环境示范村25个、“四美乡村”66个。

  “保护好山山水水,美化好村村寨寨。”2018年,平桥区启动村庄清洁行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区财政每年投入4000万元,打造“城郊花园”,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从“一处美”变成“全域美”。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重“面子”,更要重“里子”,最终要实现内外兼修。那么,美丽乡村如何激活美丽经济呢?该区以融合产业撬动文旅繁荣,一处处标杆可圈可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环郝堂乡村文旅综合体,完善“八大匠”培育运营机制,打造郝堂生态旅游基地;建设孔庄村豫见江南旅游综合项目,建设“一心两廊五园”,打造城市休闲娱乐大花园、两湖区域康养度假中心;以五里镇大堰村绿色乡建博览园、露营基地为示范,打造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田园采摘基地;以明港镇新集村、龙井乡南雷村、兰店办事处王寨村等为引领,建设一批乡村游客示范基地。

  将金黄的希望种在广袤田畴中,把丰收的喜悦写在青山绿水间。平桥区正用智慧与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