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务工作者 巡堤查险护安澜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谭勇 祝枫熠

2025-09-18 17:43:48

  □本报记者 谭勇 本报通讯员 祝枫熠

  大雨下了一夜。9月12日5时完成交接班后,褚滑锋裹紧衣领,拿上探测杆和队员们走出值班室,开启了一天的巡堤查险。

  作为温县黄河大玉兰控导工程班组的班长,每天巡查,褚滑锋都会第一时间用手机打开“河务通”APP,查阅实时工程现状,随后徒步逐坝、逐堤段开展巡查。

  黄河温县段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河道存在堤距宽、溜势分散等特点,导致泥沙易淤积,且主流摆动频繁、新淤滩岸抗冲能力差。当主流冲刷滩岸形成弯道后,极易引发“横河”“斜河”现象,对堤防工程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因此,日常巡堤查险必不可少。

  走近靠河坝坡,褚滑锋用探立杆仔细探测着坝前水深,当确认根坦石无松动后,才掏出巡堤本开始记录:6时15分,5号坝无渗漏、根石稳固,水位较昨日上涨0.16米。

  “这是来自防汛一线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要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精准无误。”他边记录,边向旁边的队员再三叮嘱,确认数据的准确性。

  10时,褚滑锋调来无人机观测畸形河势及河道主流摆动情况。“以前靠脚跑半天,现在‘空中眼睛’半小时摸清河势……”褚滑锋感叹。

  话音刚落,手机里传来了温县坝岸险情监控预警——3号坝工程异常。褚滑锋迅速对出险坝开展根石加固抢险指挥:面朝装载机,一会儿比个小拇指的手势,一会儿比个拳头的手势……

  “小拇指,代表小号铅丝笼;拳头,代表大号铅丝笼。”褚滑锋说,由于装载机启动后坝面噪声较大,队员们根本听不到喊话,什么样的险情、什么样的位置、抛什么样的铅丝笼,都是通过手势或旗帜来判断决定。选笼、装笼、抛投一气呵成,3号坝的警报终于解除。

  雨后堤顶免不了会有大大小小的积水坑,这些积水夹杂着树叶可能侵蚀坝体或是堵塞排水口。褚滑锋和队员们带上铁锨等工具上堤开展修复,直到14公里堤顶坝面积水全部清除干净,工程排水畅通。此时,已是傍晚。

  夕阳西下,褚滑锋手里的巡堤本已经被记得密密麻麻,站在堤坝上远眺,平静安澜的河面上,浮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