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养得海鱼肥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陈晨 蒋晓芳

2025-08-13 14:07:46

  □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在大家的传统认知中,海鱼养殖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但在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这项产业却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

  8月11日,记者走进娄家沟村水产养殖基地,只见一个个海鱼养殖恒温大棚坐落在山坡之上。棚内,一个个直径6米、深2米的圆形养殖池排列整齐,银鳕鱼、罗非鱼、鲈鱼等品种的鱼在水中游弋。技术员启动循环水系统,鱼池废水便通过地下管道汇入蓄水池,经消毒过滤后重新流回鱼池,分离出的鱼粪则被压缩成有机肥。

  “娄家沟村地处山区,用水相对困难。为了发展室内循环水密集式水产养殖,我们专门在海拔500多米的山地打下550米的深井。如今,48个养殖池每年可产海鱼300万尾。更妙的是,过滤出的鱼粪还能变废为宝,一斤半能卖到40元。”谈起海鱼养殖,该村党支部书记武建平如数家珍。

  谈及为何选择在山村发展海鱼养殖,武建平道出了故事的开端。面对村庄多年负债、集体收入空白的困境,2020年带着多年经商经验回村担任村支书的他,一直在寻找破局之路。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他了解到河北省阜平县通过大棚养殖鲈鱼效益显著,相似的山区环境让他萌生了“大棚养鱼”的念头。

  抱着这个想法,武建平先到河北实地考察,当发现阜平县与娄家沟村在地形、气候等环境上十分相似时,他的心里更有底了,随后,他又专程奔赴山东、海南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最终在村里的林业废弃地块上,建起了标准化养殖大棚。

  2023年3月,10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正式建成并投用。4月,首批8万尾罗非鱼、银鳕鱼鱼苗正式投放。武建平带领村民日夜轮值,严格按照科学规程投喂管理。辛勤耕耘终获回报:当年11月,基地迎来首季丰收,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看着活蹦乱跳的银鳕鱼、罗非鱼被装车运往北京高端市场,武建平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因为我们这里地处富硒带,养殖的鱼类体内含硒,加上鱼类有全程可追溯的二维码作为保障,所以我们的鱼类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武建平介绍,2024年春节,村里给村民发了1300多条银鳕鱼、3300斤猪肉。实实在在的收益点燃了村民的热情,300多名村民主动入股,筹集资金315万元。

  2024年12月,占地9000平方米的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养殖池从8个激增到48个,品种也拓展至石斑鱼等高端品种。养殖规模扩大后,饲料成本和鱼苗成本成为新挑战。娄家沟村创新思路,开垦420多亩撂荒地种植菌草,发展饲料加工产业,每亩增收5000元至8000元,同时钻研鱼苗孵化养殖技术。

  “基地每年需六七百吨饲料,待明年的菌草饲料厂投产后,年省成本可达数百万元。”武建平算着经济账,“实现‘鱼苗自由’后,单此项年省支出就可达300万元。”

  村里还设计了灵活的参与机制:资金入股按5万元一股分红;擅长网络的年轻人通过抖音卖鱼,每斤可提成3毛钱至5毛钱;技术能手参与鱼苗孵化后,鱼苗成活率接近100%。

  海鱼养殖成功只是起点,如何卖得好才是关键。娄家沟村瞄准市场需求,计划将海鱼加工成真空包装的熟鱼、糟鱼,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同时也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基地正在进行熟鱼、糟鱼加工试验和商标注册。2026年海鱼加工厂建成投产后,我们将实现自产自销的完整产业链闭环。”武建平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