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老城又青春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张海涛 张仪薇

2025-09-12 10:36:24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张仪薇

  9月10日,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街道上徐村的河南电子半导体产业园,河南中宜创芯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合成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粉体,其产品纯度最高可达99.9999998%,登顶全球塔尖。

  这片集聚创新企业的土地,昔日煤矿是其鲜明标志。

  从燃料到新材料,从传统产业到前沿赛道,小村庄折射着城市大变迁。

  “十四五”期间,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平顶山向新而行、升级蝶变,以“两城”建设(大力推动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为牵引,激发城市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着力打造7大产业集群、12条重点产业链,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

  ——告别一煤独大,产业变优。

  走进中国尼龙城,罐塔林立、管道纵横、货车穿梭,智能化生产线正编织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平顶山过去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偏粗、偏重、偏短。近年来,该市推动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全力建设中国尼龙城,使一块煤变为多种尼龙化工产品,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聚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十四五”收官之际,一组数字展示着平顶山尼龙产业的发展成就:汇聚企业项目200余个,2024年产能突破300万吨,全球37%的轮胎使用的尼龙66工业丝来自平顶山,尼龙66盐、尼龙66切片产能居亚洲榜首。

  改变平顶山产业结构的,不只是尼龙。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7大产业集群,以及12条重点产业链正在全面发力。

  尼龙新材料、新型电力装备和高纯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河南电子半导体产业园高纯碳化硅粉体项目产能全国第一,8英寸碳化硅单晶填补省内空白。百万千瓦风电基地、抽水蓄能电站、国家风光储实证试验平台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项工作分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打造科创高地,动能变新。

  平顶山城西,白龟湖之畔,涌动着创新活力,尧山实验室科研人员调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中试设备。

  40公里外,中国尼龙城的自动化生产线将煤化工产品变为高强度工业丝,发往30余个国家。

  中国尼龙城与白龟湖科创新城的双核联动,交织成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样本。

  “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坚定走好创新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汇聚一流创新要素,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平顶山规划了白龟湖科创新城,这里汇集国内外创新型企业、平台、人才、项目,成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区。

  “十四五”期间,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固态电解质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机光伏材料等取得重大突破,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挂牌运行,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实现研发平台全覆盖。完善“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创新型企业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突破己二腈、对位芳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2024年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13项。

  ——加快文旅融合,城市变潮。

  白龟湖畔不仅是创新发展的高地,更是城市的新潮“会客厅”。

  今夏,白龟湖畔·草坪音乐会歌声飞扬,汝瓷集的精美瓷器熠熠生辉,露营装备展、东坡美食季、博物馆奇妙夜精彩连篇……一场“夏日经济”的新探索,正在刷新人们对这座煤城的固有印象。

  平顶山市加快文旅融合步伐,推出多种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文旅新IP激发消费活力,展现城市多元新貌。

  尤其精准聚焦青年群体,以创新场景增强吸引力,实现老工业基地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同时,依托“三苏、汝瓷、说唱”三张独特文化名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旅深度融合,让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消费体验,彰显城市独特魅力。2024年,平顶山第三产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22.57%。

  产业更优、动能更新、城市更潮,老工业基地平顶山转型发展足音铿锵,从智能车间到市集烟火,满满年轻态,一派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