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治理注入“心”力量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郭海方 李运海

2025-11-07 09:51:38

南阳市社会心理学研究会会长孙亚楠到农家书屋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海方 李运海

  “如何管理情绪?”“怎样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如何缓解职场压力?”……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不少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此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

  如何将心理服务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对基层治理的助推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南阳市一些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和专家,探寻心理服务推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

  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

  连职能部门想尽办法都做不通思想工作的拆迁“钉子户”,心理咨询师能“搞定”吗?

  在南阳市社会心理学研究会,会长孙亚楠对当年参与的一次拆迁沟通记忆犹新。

  2022年,宛城区旧城改造拆迁时,有一户居民坚决拒绝拆迁,被许多人认为“精神有问题”。孙亚楠受邀前去沟通。

  走进院子,墙上绘着精美壁画,院里摆放着造型独特的石雕。户主含着泪向孙亚楠讲述每幅壁画、每件雕塑背后的故事。原来,这些都承载着一家人的成长记忆,一旦拆迁,就无法恢复原貌。

  孙亚楠深为感动。她没有直接劝说,而是分享了自己从主持人到经商,再到心理咨询志愿者的人生历程。她说:“我喜欢主持工作,但父母恩情重如山。这个阶段,我选择了陪伴尽孝。人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取舍。”

  临别时,户主对她说:“我明白了,执着于这些壁画和雕塑没有意义。”后来,这户居民顺利完成了拆迁。

  “心理服务的价值在于‘治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孙亚楠说,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要从“心”开始,“心”变了,行为自然也会改变。

  南阳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说,将社会心理服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干预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治理效能,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治心”之路并不容易

  近年来,虽然社会对心理服务的价值日渐重视,但孙亚楠坦言,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心理咨询服务面临的问题还不少。

  提起心理咨询,许多人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价格昂贵”“神秘”。目前市场上,一次心理咨询收费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个疗程下来需要上万元,普通家庭难以负担。部分商业机构把心理咨询神秘化,利用大家的焦虑赚钱。”

  也有不少心理疾病患者不屑于看病,或羞于看病,只能默默地承受痛苦。

  “身体会感冒,心灵同样也会。”孙亚楠说,焦虑、抑郁、亲子矛盾、职场压力……这些都是现代人常见的“心灵感冒”。

  心理服务形式单一也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为此,南阳市社会心理学研究会十分注重创新服务形式,努力将心理服务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

  “在社会治理中,我们十分注重解决眼前的矛盾和问题,但整体上对起到‘治心’作用的心理服务重视还不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张舒认为,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主要面临如下困境:一是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不足,政府经费投入不够;二是社区心理服务机制不健全,服务对象和内容受限,之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主要针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并“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但随着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化,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同样需要关注,社区心理服务的对象和内容都需要扩展完善;三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资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如何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今年7月,南阳市宛城区汉冶街道老庄社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培训。培训面向全社区物业管理人员,由南阳市太和社工服务中心专业人士讲授沟通技巧。

  作为宛城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试点,老庄社区引入南阳市太和社工服务中心参与试点工作。工作中他们发现,许多物业矛盾源于沟通不畅。

  “培训后,我们拿着《应急话术手册》开展工作,员工们普遍反映‘更有底气了’。现在与居民沟通更顺畅,投诉率明显下降。”一位物业负责人说。

  “社区心理服务不仅关乎居民个人的福祉,更是衡量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孙亚楠建议,应加强社区心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心理评估和疏导,及时发现潜在心理危机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做到“防微杜渐”,打造有温度的社会治理模式。

  如今,孙亚楠带领的团队已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拥有30多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她组织专家和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企业,举办了上百场公益讲座,将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到各个角落。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治病救人的局限,延伸至社会治理的全局,最终形成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让每一个需要被倾听、被疗愈的平凡心灵,都能找到一处温暖可及的港湾。”张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