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笼”封锁下的王牌交通站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李林 赵阿娜
2025-08-11 18:19:23
暑假期间,不少学生走进位于安阳县白璧镇东北务村的东北务地下交通站旧址,进行红色主题研学。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林 赵阿娜
8月7日,记者来到安阳县白璧镇东北务村。村中部,藏着一座看似普通的青砖灰瓦四合院,门口处“东北务地下交通站旧址”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这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小院曾是连接太行山、冀鲁豫、冀南三大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交通站。
为何在此建立地下交通站?
百团大战前后,日军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和“治安强化运动”,于太行山与冀鲁豫、冀南根据地间设三道封锁线,使根据地往来受阻。尤其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经安阳敌占区的军政人员骤增,交通任务更艰巨。
“抬眼见炮楼,迈步上公路,村村戴大孝,处处冒狼烟。”这句民谣道出当时安阳敌占区的窒息困境,日军封锁线如铁笼般困住根据地,平汉铁路沿线炮楼林立,危机四伏。
就在这时,商人郭庆安的四合院成了黑暗中的微光。这座院子的三层小楼是周边制高点,可俯瞰安阳城,地处三县交界且邻近伪军头目势力范围,易周旋。1941年6月,八路军豫北办事处将这里定为核心交通站,郭庆安以“伪军代表”和“茶庄老板”的双重身份,构建起隐秘的地下交通网络。
“这个交通站处于通往三大根据地的咽喉之地。”东北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生指着展厅里的泛黄图纸告诉记者,“往西过平汉铁路通太行山,往东达冀鲁豫,往北连冀南。”
东北务地下交通站的最大贡献,是在1941年至1945年间,安全护送刘少奇、肖华等我党我军主要领导干部800多人次,且无一失误。
每次护送都是生死较量,郭庆安与交通站同志们以智勇周旋,用生命守护着这个隐秘交通网。
最惊险的当数1944年初春,陈毅将军化名“王梁父”,经太行山赴延安。为安全完成护送任务,郭庆安三天未眠,摸清日军换岗规律、打通伪军关卡、备妥“商号账簿”应对盘查。黎明,郭庆安带路,一行三人扮成商队赴崔家桥。途中遇伪军头目王自全的卫兵拦路,他掏出红印帖朗声道:“庆祥茶庄贵客,王司令打过招呼!”递帖时又悄悄塞去两块银圆。他语气平和自然,手心却攥满冷汗。
这样的生死时刻,在交通站成立的四年间已成常态。郭庆安的护送诀窍全在细节:让干部换“绸缎衫”而非粗布衣,用茶庄账本掩身份,教南方干部说安阳方言。“不是硬闯,是巧过。”当地老人回忆道。
“庆祥茶庄到新茶了!”每当这句暗语在安阳城响起,就意味着一批“特殊货物”即将启程。这是交通站的又一重要贡献,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日军对根据地实施严密经济封锁,郭庆安以庆祥茶庄为掩护,建起独特的物资流通链:将太行山花椒、党参运至安阳城,转销京津郑汴等地,换回造币纸、印刷机乃至枪支弹药。仅1942年至1945年间,经此运入太行山的土布达28万丈、粮食数十万斤,单次最多用40头牲口运食盐;一次交易换回的25万发子弹,更是直接支援了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
交通站地窖里,藏着郭庆安自创的“货物密码”。茶叶箱底藏奎宁针剂,布匹捆中裹造币纸,核桃筐里嵌子弹。这些物资需闯七道关卡,交通员们发明“夹层木箱”“空心竹竿”等藏法,甚至将食盐混进牲口饲料。一次日军突查,郭庆安让伙计打翻茶箱,趁茶叶散落,箱底药品被悄悄转移……
如今,修复后的四合院仍保存着当年布局:正房八仙桌是接待“贵客”的伪装,东厢房夹墙藏秘密文件,地窖入口被柴草堆遮掩。展厅内,郭庆安的黑白照片和庆祥茶庄的旧算盘、护送时用的马灯等老物件,都是那段历史的无声见证。
“今天的参观,让我知道了幸福生活的来路。”正值暑期,安阳市永安街小学的学生们在旧址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茶叶箱里的秘密”。近年来,已有数万名党员干部、青少年来此接受教育,这座小院成为鲜活的党史课堂、宝贵的红色资源。
- 标签:
- 安阳县白璧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