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码头拔节生长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方化祎

2025-08-26 16:38:24

  □本报记者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时珍 本报通讯员王栋良

  8月22日,沙颍河畔的周口港中心作业区(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吊机巨臂缓缓转动,第三台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正加紧安装。

  旁边已安装完毕的两台岸桥和不远处堆场上3台自动化轨道吊,正如红色巨人般昂首屹立。它们舒展的长臂彰显着力量,红色的钢身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远远望去颇为壮观。随着这些港机设备陆续完成安装,一座一流的现代化内河航运大港正加速成形。

  “第三台岸桥自8月14日抵达周口后,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安装,现在正抢工期赶进度。”中交集团上海振华重工内河业务事业部生产管理部经理陆建松说,“按计划第三台岸桥9月初能完成现场安装。年底前,我们确保由上海振华重工提供的3台岸桥、6台轨道吊具备开港作业条件。”

  周口港中心作业区(一期)项目的岸桥和轨道吊是国内内河港口第一批全自动化港机设备,有许多创新技术应用:自动化岸桥采用全管结构体系,圆管与单梁设计大幅减轻自重、降低风载,不仅抗暴风能力更强,还适配沙颍河±3.5米的水位落差与桥梁限高,航道通过性达100%;大车自动归位、低惯量设计搭配能量回收系统,实现双重节能,能耗水平领先行业;自动化系统让作业效率显著提升——岸桥效率提高30%,年作业量可达12万标箱;轨道吊单循环仅需130秒,日处理能力达600箱。项目形成的《内河自动化岸桥技术规范》企业标准,将为长江经济带、大运河等的内河港口升级提供技术参考。

  港机安装紧锣密鼓,基础工程建设有条不紊。沿着中心作业区往里走,港池岸边的施工便道上,工程车不停穿梭;护坡工程现场,工人正操控机械铺设防渗膜;堆场区域,钢筋框架已初见规模,几名技术员正蹲在地上,拿着图纸核对尺寸,不时用记号笔在钢筋上标注细节。

  “目前,前6个泊位的面层结构基本完工,8月底13个泊位的下部框架能全做完,10月底整个码头面层结构收尾。”中交二航局周口港中心作业区(一期)项目技术部负责人段成勇在施工现场介绍,“到11月底,码头结构就能满足调试要求,为后续运营打下基础。”

  “从设计图纸会审、驻场监造,到设备储运、现场总装,我全程参与。”周口港中心作业区中联路海机电设备监理史永委抬头看着高耸的岸桥,话语里满是自豪,“这些全自动化设备集成了智能控制、高效节能等创新技术,对标国际一流水平,能实现集装箱装卸、运输、堆场作业全流程自动化协同。”

  站在码头远眺,沙颍河水缓缓流动,岸边红色巨臂不停运转,无人化堆场与自动化码头的蓝图正逐步落地。随着项目的稳步推进,不久,作为国内内河航运规模最大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将在沙颍河畔巍然崛起。